彭 翔 刘 亮 雷鸿涛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益阳市资阳区地处湘中偏北,背倚洞庭,怀揽资江,人称“水绿鱼虾肥,土沃稻麻丰”。
农为天下本,粮乃人间根。资阳区委书记付振南介绍,资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全区农业农村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资阳区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全国蔬菜区域基地县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等。
寒冬时节,漫步资水之阳,喜看新“丰”景。
绷紧“粮食安全弦”
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新质生产力
“退草还耕好!像原来那样再种几年草皮,耕作层就种没了,耕地也就废了。”近日,资阳区迎风桥镇的村民说。
过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资阳区迎风桥镇部分农户成立了草皮合作社,开始在耕地上种草皮,一年要收割两到三茬,每茬至少卷走0.5厘米耕作层。这种杀鸡取卵的种植方式,导致土壤表层发黄沙化,良田逐步流失。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资阳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守好人民群众“米袋子”,严格落实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在全区全面启动退草还耕工作。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强化使命担当,守护好每一寸土地。
该区保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保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有提高。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强种植用途管控。
目前,资阳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4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7万吨。
走马广袤的资水之阳,良种、良机、良法紧密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打下扎实基础。
如何育“良种”?今年,资阳区推广应用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尤其是高速育秧播种流水线“火出圈”。
11月2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团走进益阳富佳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该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建立智能育秧(苗)实验基地,成功研发出高速育秧播种流水线。
在这里,一个个秧盘“坐滑梯”“穿山洞”,从供盘、供种到覆土、码垛,全过程实现机械化。之后,秧盘被送入暗化催芽室催芽。育秧不再“看天吃饭”。
“智能化育秧,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棵秧苗的全流程机械化。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机械化育秧具有恒温、恒湿、保肥的优势。”公司技术总监贺雄说,通过该流水线,3名工人8小时工作量,能满足500亩稻田的秧苗需求,全年可以满足万亩稻田的秧苗需求。
资阳曾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在推“良机”方面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年,该区加快普及现代农业机械,以点带面推动粮食生产工作中机插机抛的应用。
在沙头镇双枫树村的资阳区喜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王雪安趁着农闲时节,给合作社的农机“做保养”。
“我今年种植水稻856亩,从耕田到育秧、机插、施肥、收割、烘干等,几乎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王雪安笑着说,有了“良机”,让犁田耕种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
提到“良法”,就不得不提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的“十代”服务。
2020年6月,资阳区组织引导辖区数家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资阳区水稻“十代”全程服务联合社,与省级示范联合体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
资阳区新桥河镇种粮大户郭建虎,尝到了“十代”服务的甜头。
“把田交给他们管,他们代选种育秧、代机械翻耕、代机械抛插、代测土配方施肥、代病虫害统防统治、代机械收割、代稻谷烘干、代稻谷仓储、代大米加工、代大米或稻谷销售。一句话,从一粒种子到变成大米销售,他们全包了。”郭建虎笑着说,没想到种田还可以这么轻松。
刨去成本,郭建虎的双季稻每亩获利500多元,比以前的种田模式利润提高20%。
敲响“高标准农田建设锣”
实现“粮田”变“良田”
12月13日,在长春镇南门桥村,施工人员抢抓晴好天气,正在加紧建设高标准农田。笔者眼前绵延成片的农田,已可见“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雏形。
“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共有908亩。我们现在的施工已经进入了扫尾阶段,只需要做一些土地平整工作。明年春天,高标准农田便可以投入使用了。”高标准农田施工方负责人孙海良介绍,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施工,田垄0.5米宽、机耕道3米宽,每块田的面积为5亩左右。
资阳区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分类施策,多方监管,把握好工作时度效等措施,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得民心的工程。
近年来,资阳区不断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制定出台了《益阳市资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从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等八个方面明确建设任务,同时结合资阳区不同地域特点,分别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导向和思路。从平原湖区“规模化、智能化”为导向到丘陵山地区的“生态化、田园化”为导向,通过“缺什么、补什么”统筹推进,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达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的预期效果。
“现在,我们的农田经过改造后丘丘田通公路,每丘田可以通水。田好耕作了,农户满意度相当高。我们这块田,原有的流转费用每亩田只有一百多元钱。现在经过改造后,流转费用变成四五百元钱一亩,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长春镇南门桥村村委委员孙佑坤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强了“筋骨”。
今年,益阳市遭遇了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影响范围广、叠加效应强、致灾风险高的极端性强降雨侵袭。
“今年上半年建好的高标准农田,在这次汛期发挥了大作用,沟渠畅通、机埠排水,早稻基本没受洪水影响,亩产在420公斤左右。”资阳区喜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雪安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曹联华介绍,2019至2023年,投入资金1.8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08万亩,改造提升1.02万亩,重点打造了打伞树村片、凤形山村片和双枫树村片等七个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2年,资阳区在全市率先配套本级财政资金135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80万元。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36.55万亩,为粮食保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吹起“护农集结号”
不让一个人掉队
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志豪介绍,全区上下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全区有效衔接考核获全省“好”等次。
资阳区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全区35名处级领导包乡联村实现全覆盖,各行业部门21个衔接配套措施文件已陆续出台,各级派驻工作队99支。
12月13日,在资阳区长春镇李家坪村的乡村振兴致富车间,村民们正在给柑橘打包,销往长沙等地。
“在家门口上班,每天可以拿100元工资,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我很乐意。”脱贫户谢建英边挑选柑橘边说。
眼下正是柑橘销售的旺季。资阳区术希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富车间负责人郭术希介绍,该致富车间共吸纳40余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其中,脱贫户12人。平时,村民可参与柑橘基地的管理、种植,以及柑橘的采摘、包装等流程。
资阳区开发公益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196个,认定帮扶车间49家,吸纳561名脱贫劳动力就业。今年,将3家吸纳脱贫劳动力10人以上、发放工资1万元以上的帮扶车间,评为致富车间,每家给予6万元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该区督促3个分红年限到期的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帮扶主体继续与脱贫户续签协议,保底分红每人每年100元,受益年限为3年。全面落实了“四个一批”分类施策措施,健全了联农带农机制。兜底安置开发脱贫劳动力的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162个,确保脱贫劳动力生活水平有保障。
同时,资阳区持续跟踪脱贫村、脱贫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动态管理监测对象,及时核实处置各类返贫致贫风险预警线索。2024年新识别监测对象42户123人,消除风险115户309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32条,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脱贫户至少享受了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该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脱贫(监测)户外出务工人口6904人。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园区创建和庭院经济试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带动脱贫户增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