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征程中,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啃硬骨头,闯激流险滩,越艰难险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关键在于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始终坚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
坚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认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作为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精神财富的重要表现形态,都是人民推动和创造的,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曾说:“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需要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事业,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只有激发和发挥全体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力量,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坚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上承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将人民视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中就包含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的深刻含义。
坚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使人民在物质财富、政治参与、文化条件、就业机会、教育学习、医疗条件、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获得充分保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评判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现代化成效的最高和最终标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衡量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不能只看物质财富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否获得了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尤其是有没有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尊重人民所拥有的权利、所表达的意愿,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听取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和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程度,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程度,看人民群众是否具备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相适应的素质能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民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时还要考察人民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状况,考察其精神层面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观,考察其在实践层面是否符合社会关系革新,能否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性和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作为衡量成效标准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是现代化的主体和核心。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才有动力;为了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意义。坚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中国式”特征,展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数字化生产方式中劳动者的主体性问题及其系统治理研究”(24BKS07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