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仙区摩崖石刻——
方寸之间 一览千年

  10月23日,笔者沿着翠江蜿蜒北上,行至郴州苏仙区飞天山镇飞天山村黄泥滩,就到达了古人说的“船到郴州止”的位置。一个大型崖坦映入眼帘,当地人称其为“洪坦”。

  洪坦崖壁上,刻着4处水文崖刻,如同刻在石上的“水经注”,记载了翠江数次洪水泛滥的情况,对历史水文复原、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也是重要的水利遗产。

  “水文崖刻是保留典型旱涝水情水文信息的重要形式,是提供直观、明确、可信的水文记录的重要历史资料。”飞天山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凌介绍道。

  红岩绝壁,翠江滔滔。像在述说其漫长的江河史诗。我们走近离地面4米高的一块水文崖刻,石壁上“建炎四年”等字迹仍清晰可见。

  经考古、水文、气象等专家鉴定,这四处古代水文崖刻均为楷体、直书、阴刻,镌于一块约百米长的红砂岩壁上,是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最多的水文崖刻,该崖刻将湖南水文历史向前推进了350多年。2018年,此处“水文崖刻”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水文崖刻,成为飞天山景区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住在这里的古人为何如此重视水文崖刻?翻看欧阳氏家族族谱,我们找到了答案。

  据欧阳氏族谱记载,公元1297年至1307年,“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后人欧阳先发,带着族人从衡阳市松柏镇搬迁到如今的苏仙区瓦窑坪村附近。飞天山镇飞天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欧阳爱毛说:“元朝初期,我们的祖先迁徙落脚到这里,并将涨洪水这样重要的事情,以楷书崖刻的形式记录下来,警示后人要防范洪水带来的灾难。”

  古人用他们的善良和智慧,用摩崖石刻这一无声的“语言”,穿越千年,带给我们有形的力量。既告诉了后人水文历史,更好地化解风险,也表达了他们对后代子孙坚不可摧的爱意。无论是不怕困苦的做法,还是其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除了此处的水文崖刻,在苏仙境内,于山岭间矗立千年,历经岁月洗礼的,还有苏仙岭摩崖石刻群、天飞山摩崖石刻群、“天下第十八泉”崖刻等石刻。它们时间横跨唐、宋、元、明、清、民国数个时期,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字迹清晰且保存完好,具有极高文化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摩崖石刻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极高书法艺术、历史研究价值,也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苏仙区将持续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切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瑰宝历久弥新。

  (曹 敏 李 贵 罗 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