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有了源头活水
——湘西州“非遗进校园”透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10月18日清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九年制学校,在老师龙甜香带领下,学生练习苗族迎宾鼓舞。击鼓者,手舞足蹈,鼓声时而激越,时而悠扬;听鼓者,热血奔涌。

  敲一敲苗族迎宾鼓,跳一跳土家摆手舞,吹一吹土家咚咚奎,凿一幅踏虎锉花,唱一曲辰河高腔……非遗项目活跃了湘西州校园文化。

  湘西州作为非遗重地,不断拓展保护非遗的方式和传播渠道,尤其是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成效显著,非遗以其多样性和创造性吸引年青一代。

  非遗进校园,走出文化兴校、特色办学之路

  湘西州对非遗进校园提出清晰思路:“尊重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精准推进。”

  龙山县靛房镇是土家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乡镇之一,有“中国土家族文化的‘原始森林’”的美誉。龙山县靛房九年制学校深挖土家族非遗打溜子。如今,打溜子在该校学生中普及率已达到80%,学校被授予“中国土家族打溜子传承学校”。该校将土家语纳入教学,并将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摆手舞、咚咚喹、打溜子等融入大课间活动。该校师生会讲土家语,会跳摆手舞,会唱土家歌,会演奏一项土家乐器。

  泸溪县踏虎中心学校设置“黄永红踏虎凿花传承室”。该校三年级以上70%的学生基本掌握凿花技艺,使踏虎凿花技艺传承,较家族单一传承方式有所突破,传承面更广。学校的楼梯间或过道里挂着一幅幅装裱精美的学生凿花作品,如《醉金秋》《打糍粑》《接龙桥》,既突出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又赋予时代新意。

  因地制宜,湘西州不少学校将非遗进校园作为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的契机,深挖文化渊源,梳理文化资源,定位文化特色,逐渐走出了文化兴校、特色办学之路。目前,该州共建成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近50所,编写校本教材160余种(套),开设非遗课程150余种,确定全国传承人研修计划院校两所。

  非遗职业教育,打破师带徒“作坊式”传承方式

  湘西非遗项目众多。为传承非遗的精髓,湘西州文化部门提出推进非遗与专业、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索一条畅通无阻的非遗传承新路径,提高非遗的传承效果。

  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将踏虎凿花引入美术手工课堂。出生于凿花世家的邓淑芳,精心设计踏虎凿花非遗传承课程,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将作品融合现代元素,她指导学生创作的踏虎凿花作品销往省内外,实现非遗传承与职教助力乡村振兴“双赢”。

  该校辰河高腔班培养的学生,2020年入选全州第一批武陵人才计划非遗师带徒项目。

  花垣县职业中学开设剪纸技艺、苗族花带、苗画、苗绣、苗医5个专业培训班,聘请非遗传承人讲授传统技艺手法,邀请工艺设计师传授现代操作手段,增强学生参与市场的能力。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开设传统木雕石雕、苗画、苗绣实训室和“大师工作室”,招收民族文化方向特岗生,毕业后即可从事最基层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走进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处处能见扎染、木雕、竹编、土家族织锦、苗绣等非遗工艺品。

  这些举措使非遗在学校形成活态传承,不仅可以为非遗保护以及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湘西州“非遗进校园”在职业教育中的探索,打破以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传承方式,破解非遗难在校园扎根难问题,非遗传承焕发勃勃生机。

  非遗“圈粉”青年,秀出民族自豪感

  湘西州开发传承非遗进校园的路径和载体,突破既有局限,找到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传承的切入口。

  湘西州文旅广、教体、民宗等部门携手合作,组织一批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发出一套传承当地文化特色的地方教材《美术·苗族服饰》《摆手舞》《土家语课本》《湘西民族文化》,及精品课程《土家族打溜子》《邂逅苗画》《制作蜡染小手帕》《傩面具》,促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校园借助非遗传承人做好活态传承。目前,已有520多名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或兼职老师,面对面给学生授课。学校和学生抓住重要文化节日展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成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钢火烧龙”,成为吉首大学青年学生津津乐道的文体项目。该校与“钢火烧龙”传承人张孝铭一起探索推动这一非遗项目创新性发展。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设计“钢火烧龙”文创产品,还把武术、舞蹈、健美操等技巧融合项目展演,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钢火烧龙”。凤凰县育英民族学校30多名武术健儿将锄头、竹耙等生产生活用具,融入湘西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进行展演,获得游客称赞。

  传承人以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探寻传统非遗在日新月异的潮流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在重要场景和时间节点,如文化遗产日、土家族舍巴节、苗族赶秋节展演非遗文化作品,秀出湘西发展新风貌和民族自豪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