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文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将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领悟武术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贡献力量。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武术精神、武术品德和武术礼仪蕴含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学校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通过武术教学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武术动作与武术文化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通过讲述武术的历史背景、武术名家的故事、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的文化价值。例如,通过讲解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教授太极拳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太极拳的柔和、内敛特点,讲解其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联系。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内敛”与“外放”的平衡,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文化传承视域下积极展开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中坚守“文化初心”,强化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明确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要通过发展体育运动以不断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高校武术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武术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智育方面多下功夫,学习武术人物的生平事迹、武术成就,武术故事中的武术传承、发展历程等,拓展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增进武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体育方面多花精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武术动作的规范性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武术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运动项目。在美育方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武术人所演练的武术套路,本身就极具“艺术性”,其美学特征通过姿态、劲力、气韵、节奏、翻腾、转折、造型、精神等显现出来。在德育方面,武术中的“武德”教育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武术动作的规范性、实战中的公平竞争、以及对对手的尊重等,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在竞技中保持公平竞争,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武术训练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还能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团队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高校要深化武术课程改革强化学科建设,不断强化武术学科建设。比如高校可以与社会武术研究机构等专业队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育人,聘请专业武术教练人员走入高校对校内学生展开武术文化教育,真正实现推动武术文化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的方法,比如将武术动作的学习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古代武林场景或现代武术比赛的情境中,体验武术精神。也可以通过模拟古代武术名家的生平故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武术家的精神追求,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设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资源展示武术动作的分解画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武术知识的在线讨论,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武术表演或比赛,通过实践体验来加深对武术精神的理解。同时,结合武术理论课程,让学生学习武术的哲学基础、道德规范和礼仪,从而在实践中更好感悟武术的内在精神。开展学校间的武术体育交流活动,一方面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进不同大学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探索建立武术教学数据库和教材资源库,推动全国范围内传统武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提升,让更多的高校师生共享全国最优质的武术教育资源。
总之,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武术教学研究不仅为武术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不断实践应用,高校武术教学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HNJG-2023-093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