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珠晖老街何以“火出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曦 通讯员 唐兰荣

  9月以前,衡阳市珠晖区,在文旅圈内还籍籍无名。

  而近日,随着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在衡阳举办,“湘见·建湘”和“保卫里”两条老街,作为大会重点观摩项目走红网络,珠晖区也随之进入人们视野,被网友们奉为citywalk和怀旧打卡的“宝藏地”。

  每个城市都有老街,珠晖老街何以能“火出圈”?

  唤醒并焕新“在地文化”

  保卫里,位于珠晖区苗圃街道,曾属于衡阳铁路系统生活区。这里的建筑与街区风貌不仅有着很强的年代感,也有很深的铁路“印记”。

  依山而建的低矮平房,是原衡阳铁路办事处退休老干房,一部分为苏联专家所建,冬暖夏凉,环境舒适。馆藏大量粤汉铁路重要老物件的铁路博物馆,是在原衡阳铁路管理局旧址上改建的。附近的中小学、文化馆、老干所,也都曾是衡阳铁路的重要生活配套。

  “这些都是有着强烈地方烙印的‘在地文化’,是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珠晖区委宣传部部长刘敏表示,保卫里老街出圈,不在于大拆大建,而是对“在地文化”的唤醒与焕新。

  “在地文化”,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既包括物质性的城市风貌、乡村聚落、饮食服饰、特产资源等,又包含非物质性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与道德风尚等,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如何唤醒并焕新“在地文化”?珠晖区的做法,是一半“在地”,一半“再生”。

  近几年,珠晖区以铁路“三供一业”移交地方管理和旧城改造为契机,全面“唤醒”保卫里的“在地文化”。将辖内道路和地面“沥青化”或“水泥化”,清理垃圾、违建和管线,老街变得干净整洁;所有老旧房屋“穿衣戴帽”,粉刷一新,柔和的黄色复古又明媚;新建一批小游园、健身休闲广场、文化娱乐小长廊,突出铁路文化和地域特色,整体面貌大为改观。

  今年,珠晖区又在保存历史建筑的基础上,以宫崎骏风格的彩绘将墙面装点一新。在空闲街口与巷道尽头,建设口袋公园,新建老式月台、拉来迷你绿皮列车,再放置一座能“穿越时空”的时光邮局,一切好似回到上个世纪,又好像误入童话之境。

  咖啡店、乐之书店、小酒馆、猫咖、青春市集,经过唤醒与焕新的保卫里老街,不仅铁路文化氛围浓厚,还多了一份诗意与浪漫。

  把工业遗址打造成“文化传承”与“潮流消费”新地标

  2.5公里之外,是珠晖区另一条爆火的年代老街——“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

  这里曾是中国柴油机界“老大哥”建湘柴油机厂厂区,湖南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柴油机就出自这里。这里也曾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中小柴油机生产基地,一度成为衡阳乃至湖南一块响亮的工业招牌。

  世纪交替之际,原建湘柴油机厂破产重组,走上了“再创业”的道路。

  “为了延续这片土地上的工业脉络,我们将部分老厂房打造成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吸引42家企业700余人在此创业、就业。”街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利用部分厂房开设厂史馆,展陈老物件、老设备与过去的辉煌历史。

  今年,建湘厂史馆迭代升级,建成中国·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

  1972年衡阳冶金厂制造的、全国第一个国内自主生产的最大齿轮,1∶1复刻在这里;建湘自主建成、当时国内唯一的290型柴油机专用生产线完整保存,它曾为全国30多家拖拉机厂配套生产柴油机,产品还出口东南亚、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我省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一条工业生产线;利用声光电和裸眼3D技术,讲述衡阳千年的工业历史文化,特别是衡阳近百年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如今的“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承载地,更是潮流消费的集聚地。一个个老厂房内,给游客带去的是全新体验。

  走进湖南首个唐朝诡事录VR国潮沉浸剧场,可以感受AI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与热门网剧不期而遇。这里还有华中地区最大的酱酒交易中心,在老师傅手把手教导下,能让你从“新手小白”秒变“调酒大师”。

  “老厂房,新风采、新体验。”街区负责人表示,按照“一栋一主题、一栋一特色”的思路,将工业研学、党建红培、工业文创、咖啡餐饮等潮流业态引入老厂房,为游客带去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