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新画卷
——郴州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郴州打造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图为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彩虹桥。周琥 摄

    北湖区率先实施乡村振兴“唤醒老屋”行动,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激活传统民居生命力。

    (由郴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胡用梅 刘雨菲

  秋意浓,丰收忙。

  福城大地,稻黄鱼肥,绽放丰收的希望;勃发产业,激荡共富的浪花;活力村庄,讲述发展的故事;文明新风,滋润美丽的乡村……郴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十项工程”,一幅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尽情铺展。

  农业提质增效益

  秋满沙洲,红土地上好“丰”光。

  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农旅基地”),小黄姜生长旺盛,再过两个月就是采收期。“今年小黄姜长势很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旅基地负责人张有发喜不自胜地说。

  今年是张有发种植小黄姜的第四个年头。此前,受无性繁殖培植影响,姜瘟和枯萎病成了“顽疾”,相同地块只能隔年轮种,小黄姜产业发展一度受困。

  这些年,张有发注重科技赋能、绿色引领,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以生物科技破除了生姜多年不可连种的困境,且生姜品质和产量都提高了。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同样重要。

  在桂阳县仁义镇梧桐村,再过不到一个月,数台收割机将会派上用场。2017年,村里致富能人吴二凤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桂阳县优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购买了从插秧、犁地、收割到烘烤“一条龙”服务种植机械。同时,提供统一提种、统一防虫、集中销售、集中储存的整条产业链全线运作,实现收益和品质双提升。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达数万亩,社员470多户,带动农户1000多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近年来,郴州积极补齐农业生产机械化短板,加快推进农作物耕种收烘和高效植保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不断提升蔬菜、柑橘、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同时,郴州积极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扩大设施农业面积,提升产出质效。着力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乡村善治促和美

  “我们村现在美丽整洁,有小花园、小游园,还有健身器材,每天我都要去散步。”村里的变化,永兴县西河村村民曹祚正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郴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成一景的乡村已很常见。目前,郴州成功创建了9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33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去年以来,以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郴州打响了一场乡村风貌提质攻坚战,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全域开展拆除整治行动,因地制宜建成“四小园”,按下了乡村“美颜键”。

  同时,启动“美丽屋场”建设,坚持“一村一特”“一村一策”,依托现有村落、民居等,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了红色沙洲、古韵板梁、休闲小埠、古风阳山等一批宜居宜业村庄示范样板。

  资兴市、北湖区华塘镇、苏仙区飞天山镇、桂阳县正和镇等“一市九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一村一处景、一乡一幅画、一县(区)一风光”格局。

  乡村振兴既要有美“面子”,更要强“里子”。郴州在做足“面子”工程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乡风文明。

  桂阳县和谐村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建设“德治积分银行”,以善行义举换取积分、兑换物质奖品,激励村民争当文明践行者,为社会治理强内力,为乡村振兴增活力,为道德养成存伟力。

  汝城县沙洲村探索建立了“一约四会”治理形式,即村规民约、屋场会、互助会、理事会、履约评议会,形成有事大家商、困难大家帮、村庄大家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宜章梅田龙村的“能量家园”、永兴堡口村创新“五事工作法” 、桂东用好乡村“五老”金钥匙……乡村治理这篇文章,郴州处处有“金点子”“好法子”,以治理创新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治”出村民新生活。

  文旅融合添动力

  道路通了,乡村美了,游客来了。作为旅游业后起之秀,近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火热。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重要引擎,农旅融合是突破口。

  如何融,郴州打造的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是一大“看点”。

  近年来,郴州以西河诗意山水为墨,以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特色民宿、研学实践为笔,创意以新产业新业态。西河沿线52个村,坚持“一村一策”,每个村一本规划,每个村一张蓝图,村庄策划设计、发展主题各有特色。

  栖凤渡瓦灶村,是“栖凤渡鱼粉”发源地。当地联合湖南凤楚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了栖凤渡鱼粉文化传承基地。工坊通过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接待研学学生2万多人次。

  栖凤渡镇在鱼粉产业的带动下,全镇规划发展了2.6万亩水稻、2.7万亩油茶、1.1万亩生姜、辣椒种植基地及3600多亩水塘养殖基地,为鲜鱼粉及鱼粉加工供应原材料,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而在西河沿线,像瓦灶村一样,通过挖掘文化、盘活资源、建美乡村,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不在少数。

  今昔,漫步西河,如同走进百里画廊,“鱼粉香瓦灶”“醉美吴山”“和谐共享”“雄鸣松柏”“竹韵板屋”等村庄各美其美、串珠成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放眼如今的郴州,正瞄准“文化+”做文章,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来沙洲村体验红色故事,在711时光小镇感受工业“老面孔”,到瓦窑坪体验历史与时尚的混搭……以农业为资源,以文化为底蕴,以旅游为媒介,让“村景”成“风景”,“风景”变“钱景”。文旅融合不仅美了村子,强了农业,也富了群众。

  农业产业化破茧蝶变,乡村“颜值”不断刷新,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民宿经济蓬勃发展……郴州探索乡村振兴的新经验、新方向、新模式,正在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