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三湘儿女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沧海桑田,三湘巨变。金秋时节,湖南日报社派出多个采访团队深入湖湘热土,推出“奔向现代化——芙蓉国里尽朝晖”大型系列报道,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黄晗
金秋的湖南,天朗云浮,秋光旖旎。
位于长沙市中心的小吴门,车流如梭,林立高楼勾勒出漂亮的天际线。75年前的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长沙城,在小吴门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湖南迎来全新的历史时期。
75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演绎了一段民族史册上的伟大传奇。时光的长河里,湖湘儿女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绘就了一幅沧桑巨变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湖南,为湖南擘画发展蓝图。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凝心聚力打造“三个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三湘大地流光溢彩、生机勃勃。
奋力担当作为,跃升经济大省
9月20日,怀化国际陆港,一列满载箱包、农产品加工设备的国际货运列车鸣笛出发,3天后将抵达老挝首都万象。
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之间,怀化曾因闭塞而被贫穷困扰,是一个落后欠发达地区。
半个世纪前,百万大军战“湘黔”,火车“拖”来怀化城。当时,这个叫榆树湾的小镇,为打开山门而欢呼。可怎么也不会想到,二十世纪末,在政策春风下,这里一度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步入新时代,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一跃成为今天的东盟货运集结地,成为中部地区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门户。
打开山门的怀化,是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南奋发向上的一个生动注脚。
75年来,湖南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在不同发展阶段把准奋进的历史方位和坐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湖南“一带一部”崭新定位。湖南把自身发展融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独特贡献。
回望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瞬间,让人心潮澎湃。
1966年,“十万愚公”肩扛手提建成韶山灌区;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湖南培育成功……农业大省湖南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2012年,湘西矮寨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14年,京广、沪昆高铁在长沙形成“黄金十字”;2016年,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居中部第一……日新月异的交通格局,让湖南纵横联动四方。
2009年,长株潭三市统一区号0731;2017年,长株潭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2022年,长株潭都市圈获批全国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迈向全国重要增长极……在区域协调的版图上,湖南迈出坚实步伐。
2020年,湖南自贸试验区扬帆起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和“试验田”。
把准方位,踔厉奋发,经济稳居全国前十,实现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仅27.81亿元,在199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2012年、2016年分别迈上1万亿元、2万亿元、3万亿元台阶,到2023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跃升为经济大省,以一域之光为全国全局添彩。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风正扬帆
株洲田心,一个小得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标记的地方。
1958年12月,当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在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下线时,这里还是一片郊野之地。几十年后,一个享誉全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横空出世。
以田心为发端,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新中国工业史上293项“第一”相继在株洲诞生,崛起中的“中国动力谷”,标注出动力研制领域新的“世界坐标”。
株洲的华丽蝶变,印证了湖南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成就,也是湖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75年来,湖南经济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打造“三个高地”,推动制造业锻造新实力、科技创新汇聚新动能、开放发展实现新跨越。围绕打造“三个高地”,湖南滚动实施“3+5+3”标志性工程、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4+4科创工程”。2023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首次超过5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增长。
75年励精图治,湖南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全省建立起门类齐全、实力较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等16个千亿产业。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4个产业集群晋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
动能充沛的湖南,经济大船在高质量发展航程上乘风破浪。
传承红色基因,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共产党就是——”
“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9月2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的思政课上,教师黄秀娟刚提问,台下学生们的回答异口同声。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闪耀着鲜明的湖南印记。
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年代,大批共产党人在湖南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半条被子”“断肠明志”等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75年来,一代代三湘儿女赓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掀起“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建设热潮,闯出了“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的改革之路,书写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新篇章,推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427.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21.2万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8月13日晚,湖南舞剧《热血当歌》在北京上演,给观众带来强烈震撼。
这部“出圈”的舞剧,不仅深刻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也是湖湘精神的艺术表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省上下持续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赓续历史文脉、培育时代新风,探索走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路子,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一场秋雨后,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澄澈了、轻快了。山间泉水,叮咚而来。
在湖南十八洞山泉水有限公司,村民们笑意盈盈,正忙着把瓶装水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带动全村过上美好新生活。
“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华丽蝶变,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大路上。
如果说湖南有一种永不褪色的个性,那必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如果说湖南有一股行稳致远的力量,那也必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对发展的担当,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担当。
75年来,湖南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949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元。到202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243元和20921元。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比1949年提高1倍多。
生态更美,环境更优。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31.2%提高到2023年的59.98%。
今日湖南,正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放管服”改革步步深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轮又一轮改革为国家“探路”,为全国发展大局担当。
今日湖南,正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向世界敞开怀抱。
两大国家级对非合作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落户湖南,湖南对非洲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5.1%;湖南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以及RCEP协议14个成员国全部有了经贸往来,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沿着先辈开拓的光辉道路,迎着民族复兴的壮丽前景,更加美好的未来属于奋楫争先的湖湘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