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2版: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宁 全域旅游,奏响融合发展强音

    “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湖南省党史教育基地”——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本版图片均由钱辉提供)

    游客正在中国印山景区游玩。

    塔山瑶族乡依托旅游、文化、康养等生态资源,发展民宿产业,带动山区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游客正在西江漂流戏水,享受自然的清凉与乐趣。

    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石山村的民宿产业。

    “网红打卡地”——荷花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吴 薇  郭 华  钱 辉  成俊峰

  常宁,山水动人,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八宝之地”之称,是全国南岭山地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享有“世界铅都”“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版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

  近年来,常宁市大力实施“产业赋能、生态引领、全域融合”战略,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有序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做优做强,全域旅游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务实成效,一幅美丽的现代化山水田园新常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全域旅游,擦亮旅游新名片

  秋天的常宁,绿水蓝天,青山妩媚,风光旖旎。从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到荷花里,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印山到塔山瑶族乡,大美常宁令人留恋。

  激流在狭窄的河道中奔腾,游客们坐在漂流艇上,双手紧握扶手,漂流艇冲下落差较大的瀑布,瞬间被巨大的水浪吞没,随后又破水而出,尖叫与欢笑声四起,回荡在山谷……在西江漂流,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体验山水之趣。

  西江漂流所在的塔山瑶族乡以其清凉的气候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着大批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夏天成为了外地游客避暑的热门“打卡地”。看日出、阅云海、赏霞落、游峡谷、玩漂流、品茗茶、听瑶歌、赏瑶舞……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引进来、聚起来、留下来,体验夏日清凉与乡间温情。

  “天赐三山屏障护,江聚四水图画中。”这是游客对常宁山水形象的概括性描绘佳句。

  “文旅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常宁市委书记罗卫华介绍。近年来,常宁以建设魅力常宁,打造全省、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提升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印山景区、塔山景区等地的旅游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一味”(常宁味道)“二特”(常宁版画、常宁歌剧)“三山”(中国印山、水口山、天堂山)“四色”(红色工运、古色文化、绿色康养、金色田园)的文旅融合格局,致力于将常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全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瑶寨休闲疗养目的地。

  文化是城市的底色,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

  常宁扎根深厚的传统文化,汲取红色文化养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挖掘“红色、古色、绿色、金色”宝藏。“红色”廉政文化以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为龙头,萧石月故居、彭明治将军故居为两翼,展示常宁红色血脉,赓续红色传承。“古色”印章文化依托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印山文化旅游区,整合中田古民居、石马地质公园,海已塆石林、野猪林等优势旅游资源,进一步舞活印山旅游龙头。“绿色”生态康养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铜钟岭森林康养基地为中心,拥有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以上,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5万个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金色”之旅百万樱花园已成为打卡胜地,胜桥已形成“观花赏荷、品虾望湖、体验古民居,感悟孝道文化”的全域一日游。塔山瑶族风情小镇、罗桥樱花小镇、西岭油茶小镇、胜桥田园小镇、官岭书香小镇、天堂山森林康养小镇、水口山铜业小镇等一批金色乡村旅游悄然兴起。

  全域旅游是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新文旅发展热潮中,常宁抢抓风口,坚持全市“一盘棋”,全域优化,亮点纷呈。

  目前,常宁拥有已授牌国家4A景区1个、3A景区2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传统村落12处、中国景观村落2处,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9家,其中五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五星级旅游民宿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全市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为旅游发展和提升奠定了一定基础。2023年,该市接待游客58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67亿元,文化非遗产值达30亿元。全市旅游产业以年均15%以上的增速发展。

  业态融合,提升旅游新活力

  文旅融合创新标,奋楫扬帆逐浪高。

  近年来,常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主基调,把文化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文旅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围绕加快构建“文旅 +”融合式发展体系,不断创新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自驾旅游和研学、康养、冬春季旅游等产品业态。

  随着旅游景点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以景为媒、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了常宁旅游品牌,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真是没想到,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才有的‘文化大餐’……”7月22日晚,2024年湖南省(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暨2024年湖南省(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中国印山景区广场火热开幕,吸引了周边乡镇众多群众前来观看,同时也为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敲响“前奏”。

  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更多有特色、有亮点的品牌产品。

  在融合的过程中,常宁充分发挥常宁歌剧的文化品牌优势,把常宁歌剧搬到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西江瑶寨等景区演出,将省级非遗“瑶族谈笑”与篝火晚会巧妙地融合演出,让游客体验瑶族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游客生活,宣传常宁文化。并推出“非遗+旅游”“文化+旅游”等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深入挖掘传统非遗产品,开发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塔山茶叶、常宁茶油、无渣生姜、瑶乡腊肉、白沙烧饼等文旅产品。同时,组织剪纸爱好者、版画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具有常宁特色的剪纸、版画文创产品,既提升了旅游品质,壮大旅游经营主体,又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同时,常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牌,注重发展精品旅游,扩大全域旅游战果。在常宁,可以感受休闲垂钓园牧渔之乐,可以体味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百味,可以观览“小桥流水人家”、品味村落百转乡情,也可以踏足山野村庄,体察文化非遗的活态传承。

  融合旅游,释放乘数效应

  伴随着全域旅游建设,常宁文旅产业“树绿荫浓”。

  文旅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你好,你们什么时候来?要几间房……”西江村江上人家民宿业主江丽君一边登记好客人预订的房间信息一边介绍,每年夏季,特别是暑假期间,来避暑游玩的人特别多,西江村连同周边村的民宿基本都是爆满,至少提前三天才能订上。

  江上人家民宿于2023年夏天正式开业,她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不是订房就是订餐,周末的房间要提前一周预订呢。”

  近年来,塔山瑶族乡借助“全域旅游”的风口,依托境内的国家3A景区——天堂山景区、西江漂流、塔山大峡谷、森林康养等旅游项目,大力挖掘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利用“生态+”等模式,推进生态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群众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之路。

  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该乡已发展壮大民宿(餐饮)39家,有超过500余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每年接待游客达2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300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从山区民族乡加快向经济强乡转变的生态绿色崛起之路。

  而这,只是常宁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常宁市立足优势、发挥特色、挖掘资源,不断探索创新旅游新业态,全面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民推动的强劲合力,全域旅游工作得到有序开展,“旅游+”正在常宁遍地开花——

  荷塘别院、荷花里、江上人家、刘家大院、河畔·绿野营地、和茂园、聚远楼、后山院子等一批批景色优美、生动有趣、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网红打卡地”相继出现,一批批农村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及低效利用耕地和山水生态资源盘活,一批批站得住、叫得响、有前景的乡村旅游品牌正在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摇钱树”,乡村美了、活了、火了、富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西岭镇坚持有机结合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成为湖南省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镇(乡),辖区石山村先后荣获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柏坊镇新柏村乡村旅游品牌——“荷花里”庭院餐厅负责人邓阳生作为衡阳市唯一入选人员,荣膺“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

  推动新时代常宁文旅融合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未来,常宁将抢抓湖南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衡阳市加快构建“一核一圈一体”文旅发展新格局的机遇,积极融入大湘南文旅经济圈、环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主动服务衡阳筹办全省第三届旅发大会,巧借东风,打造精品、补齐短板,努力把常宁打造成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休闲、冬可康养的“旅游胜地”,让常宁大地的山水人文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