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魂千载 师道传承

    2023年浏阳秋季祭孔大典。浏阳市文化馆供图

    凤箫。浏阳市博物馆供图

    (扫码可欣赏浏阳古乐和羽籥舞)

  彭祖耀

  秋雨,轻柔、细腻、缠绵,漫天飞扬,斜斜飞洒在浏阳文庙的屋脊,淅淅沥沥的声音丝丝缕缕融进播放的祭孔乐曲,宛如天籁,给庄严肃穆、古朴飘香的圣殿增添了几分神秘迷人的色彩。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又称浏阳古乐)是浏阳“古色文化”的一张名片,像九曲浏阳河一样蜚声中外。享有“中国南方礼乐中心”“国乐古礼在浏阳”的美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相传古代伏羲造琴瑟,黄帝定音律,周公作乐制礼,定型为周朝的礼乐,后人称这套礼乐为古乐,又名“雅乐”。雅乐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西周时期成型。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即属于宫廷雅乐,是依据宫廷颁布的文庙祭孔乐谱而创制的一套在浏阳文庙祭祀孔子典礼上演奏的仪式音乐。

  

  浏阳古乐的鼻祖是清乾隆年间出生的浏阳人邱之稑。邱之稑,字谷士,监生出身,议叙八品。他的父亲邱名坊是赫赫有名的琴师。邱之稑从小耳濡目染,习经史之余,亦喜爱古琴,痴迷古乐。清道光九年(1829年),时任浏阳县令杜金鉴亲自登门拜请邱之稑担任文庙首任总教习,组建礼乐局,创制祭孔古乐,邱之稑欣然赴任。

  邱之稑恢复古乐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定音器。古乐源于西周,所以需要周朝的度量衡——周尺。他从茫茫书海中找到了朱熹所存的周尺图,又从考古发现的一口西周的镈钟,精确地做出了定音器九寸黄律管。接着,邱之稑赴山东曲阜考察古乐,参考了司马迁的《律书》篇,开始制作古乐器。他以九寸黄律管为基准,制作了一整套安插在木板上的律管,因形似凤凰展翅,名为凤箫。邱之稑尝试用凤萧和古乐谱进行合奏,发现音调不和谐。经多方考证,他发现从汉代开始就有的一个错误:律吕音不分。他将律吕音重新细化分类,制作二十四根箫管,扩展了音域。按新曲演奏,悦耳动听多了。邱之稑不仅改编了全部祀孔乐谱,而且还改造了“开元十二诗谱”。他的改编曲非但五音全备且又加上了二变音(简谱中的4、7)使之成为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

  邱之稑还研制出一整套以风箫为标准的乐器:特钟、编钟、特磬、编磬、镛钟,箫、埙、笙、匏、琴、篪、瑟、柷、敔、搏拊、鼗鼓等近百件古乐器,编制羽籥舞、干戚舞等舞具,编纂了《律音汇考》一书。邱之稑通晓音律,所制古乐完备,和谐动听。

  

  清后期至民国时,浏阳古乐名满天下。每年农历二月上旬、八月上旬丁日以及孔子诞辰,浏阳文庙均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由县官主祭,乐生、舞生、礼生、执事生等共200多人参祭。大典仪式中,乐舞贯串于礼仪始终,歌诗以颂扬孔子的明德,舞蹈以表示对“万世师表”的顶礼膜拜。深沉缓慢的歌声、进蹈安徐的舞容、悠扬美妙的八音齐奏,配合着有条不紊的献帛、献爵、叩拜等礼节,使祭祀典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国乐古礼在浏阳”,全国各地慕名学习的古乐爱好者纷至沓来。咸丰末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安徽得知浏阳古乐的盛誉,派人来浏阳聘请教习去江苏传乐。当时邱之稑已逝,便邀请邱之稑次子邱庆籥演奏古乐,曾国藩凝神聆听,“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又连连击节“天下奇乐,非此莫属也!”,欣然赐两块匾,亲书“雅淡和平”“精探正乐”。浏阳古乐不胫而走,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地区均传浏阳古乐。

  光绪十五年(1889年),翁同龢将《律音汇考》奉为古乐经典,进呈给光绪帝御览。曾国藩次子曾纪泽更是激动不已,将古乐推荐给了皇帝。从此,浏阳古乐享誉四海。山东曲阜派乐师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演奏乐器。每逢一年两度的祭孔典礼,都引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名士前来参加,曾国藩、袁世凯等也派员参加。《谭嗣同全集·思篇》载:“由是吾乡之乐,有声天下。”《律音汇考》被作为祭孔古乐的唯一教本向全国推广,并流传到日本和欧洲等地。1930年日本音乐大师田边尚雄著《中国音乐史》将该著作择要收录,并推崇此书为音乐界人士必读书目。

  

  时光无垠,悠长深邃,传统文化恰似文庙前那源远流长的九曲浏阳河,潺潺淙淙,永不止息。新中国成立后,浏阳古乐的抢救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从民间征到一套完整的祭孔古乐器。省文化厅派专员调研浏阳古乐,原礼乐局老师傅刘蒲仙老人和他的弟子邱少求、胡长秋等艺人组成浏阳古乐文化研究组。他们个个身手不凡,造诣精深,吹、打、弹、唱、舞“五能齐备”,将浏阳文庙和关帝庙的乐器舞具整理出200多件乐器和祭孔礼器送到省博物馆进行清理修复。工程浩大,其中镛钟就重铸20多次,才达到声音合律。又将乐舞器具、祭器、礼服、工具等撰写了大量的资料汇编成册,翻译了15章浏阳古乐谱,研究整理工作成果丰硕。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邀请浏阳邱少求等十多位老佾生(孔庙祭祀乐舞人员)在长沙演奏,并录音保存了浏阳文庙祭孔音乐,这成为国内唯一记录完备的祭孔仪式音乐。杨教授感慨万分:“这是让我最惊叹的音乐瑰宝。”著名音乐家欧阳觉文将录音送给了浏阳市文化馆,使得后来新录制古乐有了参照的版本。

  “我是为古乐而生”成为邱少求老先生的梦呓。曾几何时,浏阳古乐进入休眠期,浏阳礼乐局解散,祭孔大典停办。邱少求看着空落落的文庙潸然泪下。良久,他铺纸挥毫:浏阳古乐传千年。这是他的誓言和期许。

  邱少求出身名门,却无意功名,志在古乐。他从九岁开始拜师学艺,曾连续十年参加浏阳文庙祭孔大典。后来几十年,他失去了展示的舞台,师傅相继离世,找不到一同温习和分享古乐的人,他深感孤独无助,却从未放弃。暮色渐浓,他关门闭窗,一个人在小小的天地低声地吟唱,静静地起舞,虔诚地喊出那庄重的礼赞。那个昏暗简陋的斗室,那个没有乐器、没有祭品、没有孔子圣像、没有观众的“舞台”上,他冒着风险默默地坚持“演出”半个多世纪。

  改革开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春风荡漾大地,浏阳加强了对浏阳古乐的保护力度,专门成立抢救保护领导工作组,邀请邱少求对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同步复制各类乐器、祭器。

  培训的首日,年逾八旬的邱先生宛如孩童一般,呵呵地笑个不停,那笑声仿佛能穿透岁月的沧桑。连续四个小时的讲解与演示,他不曾有片刻停歇。他的唱腔,犹如从久远的时光中传来;他的舞蹈动作,精准地复刻了记载中的每一个细节。就连那击鼓的次数、迈步的数量,他都讲解得丝毫不差,精确无误。这位老人,已然将古乐深深地铭刻进了自己的骨髓,使之成为了他生命的永恒印记。

  

  2014年,浏阳古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一年后,浏阳古乐器的复制工作基本完成。2015年孔子诞辰,随着一声洪亮的“启户”,浏阳文庙大成门缓缓开启,钟鼓齐鸣,庄严肃穆,拉开祭孔大典序幕。乐曲优雅古朴,舞生闻声起舞,钟磬与琴瑟的合奏一次次响起,像从上古传来的圣哲的叮咛,清朗而又舒缓;峨冠与博带的舞步一遍遍上演,数千年的历史在裙裾间飘飞,让人恍如隔世。时隔67个春秋,祭孔音乐和舞蹈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雅乐犹如天籁,荡涤心灵的琴弦。庄重的祭孔大典,让人们感受“至圣先师”孔子的伟大与崇高,点燃心中文化传承的圣火。

  古乐“复活”,斯人已去。耄耋老人邱少求在弥留之际握着前来看望他的传承人王娜娜的手:“感谢你们继承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倾注毕生心血为浏阳古乐苦苦坚守的老艺术家的心声和期待。

  薪火相传非遗情。浏阳古乐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娜娜和她的团队,就像文庙后山古树新枝拔节生长。她们创排了以浏阳古乐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定期在文庙、各景区进行展演,深入各艺术团队、中小学校开展古乐辅导;与湖南各艺术院校合作,派驻老师到各校开展古乐讲座,挖掘恢复了开笔礼、成人礼、拜师礼等中华古礼,定期开设国学讲堂;古乐团队先后赴湘潭文庙、乾州文庙进行祭孔音乐的培训……

  浏阳古乐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顽强生命力,恰似悠悠岁月里那一抹炽热的阳光,光彩夺目,照亮了那厚重深沉的历史长卷。乐魂千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时光的长河中璀璨闪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