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溪澎湃起新潮
——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生物与医药创新实践人才

  皮建辉  朱卫红  周 佳 

  近日,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佳绩:该院在两个赛道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6项,其中孙磊、陈旭老师指导的项目“层出镰刀菌氮代谢转录抑制因子NmrA功能探究”和“湘西地区千亩级经济作物的病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分别获得科学探究类国家一等奖和创新创业类国家一等奖,实现了该院学生学科竞赛在国赛中一等奖零的突破。

  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自1985年创办以来,秉承学校“怀仁化物,立地仰天”的办学理念,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以生物与医药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践”的生物与医药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培育了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彰显了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实力与担当。

  创新培养模式,培养生物与医药创新实践人才

  近年来,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资源优势,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开发等方面均着眼于生物与医药全产业链布局,紧密对接产业行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怀化市中医药、医药大健康、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等产业链,建设高水平生物与医药专业群。现有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均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产教融合课程模块”或“教育教学课程模块”等三个课程模块,确立了生物与医药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并基于产业或行业的岗位需求,加强企业课程与校本教程开发、服务项目研发。

  在培养模式上,积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践行科研育人途径,构建了“1+N”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院工程实践中心为主阵地,联合多个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平台开展人才培养。

  在队伍建设上,通过校内教师的行业锻炼和行业导师的学校引聘等措施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于学生学科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双重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力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形成了“三体系一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训赛创”融通训练体系、“认知(见习)、实习、顶岗、双创”四年企业连续训练体系、对接产业/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体系和基于产业学院建立的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已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实践基地22个。

  “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拥有了4年不间断的专业实践培训机会:大一进企业专业见习,大二跟岗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顶岗实习和双创实践。”据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皮建辉介绍,学院还根据产业或行业的岗位需求,实时更新或扩充实训平台。

  “我们对30多家药企进行调研,发现药企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于是从2021年开始,设立了对接产业需求的三大训练平台(细胞发酵培养、药物分离纯化、食品药品检测和质量控制),对应药企就业三大岗位。”院长皮建辉如是说。

  正因如此,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佳绩频传,硕果累累。近3年,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奖励44项;“互联网+”“挑战杯”竞赛省级二等奖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2项和省级53项,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励21项、省级奖励52项;学生以第一完成人在《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南非植物学》、《植物病害》等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篇;学生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毕业生年均初次就业率87.6%,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就业率达52%;连续19年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位居前列,近3年的考研平均录取率高达48.3%。

  强化师资力量,助推生物与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大学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为此,该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外引内培的力度,以师德师风引领、评聘机制强化、分配机制保障、评优机制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能全面支撑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

  积极落实学校的“雪峰工程人才”计划,推进一流师资团队建设。近5年引进博士12人,培养博士4人。目前48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高级职称占比62.5%,高于学校平均水平48.99%;博士(生)32人、硕士25人,博士硕士占比100%;拥有“植物学”省级教学团队1个、“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高校121创新人才和芙蓉青年学者各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2人。

  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发展。学院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20人,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3人,省“三区”科技人才5人和省市科技特派员 15 人,聘请了20位产业专家融入实践教学团队,极大地促进了产教研融合发展。

  一套组合拳下来,生物与医药专业群师资队伍实力日趋雄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日渐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7项、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或供需对接)育人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SCI和EI研究论文57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共22项,其中已转化10项,产生经济效益2亿余元;完成科技支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项目60余项;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4个;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质量标准11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4门;获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共5项。

  据介绍,该院专任教师刘光华,为服务于地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4年时间,带领32名学生一起走遍了怀化的山山水水,摸清了雪峰山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出版专著2部,并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等奖。

  广搭服务平台,提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质效

  “一直以来,学院依托‘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对怀化及周边地区特色的大宗药用植物鱼腥草、茯苓、山银花、多穗柯、黄精等展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着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卫红说。

  目前,该院建有生物工程湖南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重点实验室和山地生态食品精深加工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企业联合共建湖南省黄精种质资源创制与药食同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瑶茶(木姜叶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搭建起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怀化试验站、湖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怀化市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和民族药用植物怀化市科普基地4个服务平台。

  学院依托现有平台,聚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两大领域,对接本土资源,强化黄精、瑶茶、茯苓、天麻等药食同源植物研发,服务于雪峰山区乡村振兴。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更是通过参与规划制定、咨询建议等方式促成了怀化市将“现代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列为怀化市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夯实了中药材全产业链在怀化市乡村振兴中的政策根基。

  科学技术的最终落脚,在于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该院通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组建产业服务队伍等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规划等工作。

  “以往大多教师认为‘做应用型研究’与‘发高水平论文’是一对矛盾关系,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立足地方的特殊资源与特殊需求,找课题、立项目、做研究、出成果,老师们逐渐尝到了应用型研究的甜头。”院长皮建辉说。

  近3年来,该学院利用现有平台,围绕黄精、瑶茶、茯苓、鱼腥草、山银花、魔芋等药食同源植物的种植与综合开发,联合湖南新汇制药、溆浦翱康生物、靖州华亿茯苓、湖南正清制药、怀化好搭档魔芋等企业和相关地方政府,开展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培训32场,现场技术指导50多次,培训和指导人数达2700余人,实现乡村劳动力就业近2000人,产生了极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指导企业或药农完成中药材种植与管理10万余亩、加工开发药食同源产品近20个。

  与此同时,该院每年坚持组织学生暑期“三下乡”,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成为服务乡村最有活力的队伍。今年,该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镇开展了产业调研、科普宣讲等系列活动,为当地的枇杷、黄精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人才培养对接地方需求,专业发展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学科、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是怀化学院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之奋斗的目标。

  未来,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将持续探索和创新生物与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为推动生物与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