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为几千块钱的课题经费报销,绞尽脑汁到处搜罗票据,好不容易才凑齐。即便如此,如严格按规定要求,有些票据仍然显得“勉强”。这是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一位高校老师的真事。这也是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报销方面共同的烦恼。
化解科研人员不必要的“麻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这是科研领域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以及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的决策,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
科研人员拥有与所承担项目、课题的相应经费,为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进行相应的监管和严格报销制度确有必要。但是过于细化的科研项目经费限制和监管,导致科研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束手束脚,难以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有科研人员吐槽:付出了劳动,成果也出来了,但是报账环节特伤脑筋。“包干制”的实施,意味着科研人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费的使用方式和资源的调配,这无疑是科研人员的“福音”。
目前,我国拥有的科研人员总量已是世界第一。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自由环境、宽松氛围。在遵守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坚持成果质量第一导向,让他们“放手用钱”就是其中重要的选项。关于科研经费“包干制”,上海市去年开始已进行了大胆的试点。从各方面反映来看,这种制度获得了普遍正向的回应。
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这同样是科技进步和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在非共识项目中,由于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通过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筛选机制,可以确保项目选择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一刀切式的决策模式,从而提高了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也是对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随着管理制度的灵活化,科研单位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活而不乱,管而不死,这是科研领域的理想境界。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的良策快速落地,催生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