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司废都的书法之旅

    “子孙永享”牌坊。

    雄狮抱钟。

    德政碑。 均为作者供图

  梁厚能

  湘西酉水流域古称溪州,永顺彭氏政权统治古溪州地区近600年里,老司城一时成为古溪州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鼎盛时期,有“城内三千户,城外百万家”之规模。老司城的辉煌已成历史,但其衙署、书院、石牌坊、土王祠、祖师殿、墓葬群、崖刻等众多遗址还在。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和文物价值不可限量。笔者特邀两位书友作了一次老司城之行,寻找遗址上的书法碎片,亲身感受土司书法魅力。

  同行的小田在县文物局工作,对老司城相当熟悉。他建议我们先坐小木船到下游看祖师殿,再步行返回参观其他遗址。

  祖师殿位于灵溪河畔、玄武山麓,距离司城中心约两公里,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明嘉靖年间重建,是老司城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与殿后的皇经阁、玉皇阁层叠一线,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正殿中右侧有一铁铸巨钟,黄褐色,高一点五米,口径一米,钟顶有一头雄狮,作拥抱之状,这就是有名的“雄狮抱钟”。

  这口巨钟,为土司祭祀祖师活动的奏乐礼器。钟面铸有大小不一的文字,其中“皇图巩固”“法轮常转”“帝道遐昌”“道日增辉”四行文字竖排,字体较大,均匀分布在钟的四周,其余字体相对较小的文字则铭于其间。文字主要记载了与铸钟有关的人和事,上有“天运嘉靖十年(1531年)岁次辛卯三月初五日庚寅艮吉造”字样,为土司彭宗舜主造。

  钟面铭文为阳文,笔画隆起,虽历经近五百年风雨,仍十分清晰。“皇图巩固”等四行大字为隶书笔意的楷书,行笔稳健,结体端庄,布局均匀,法度森严。散布其间的两三百多个小行楷,则古趣横生。在章法排列上参差错落,字体大小不一,结体因字随形,尽得天趣。

  在老司城的遗存石刻中,翼南牌坊最引人瞩目。牌坊矗立在紫金山与若云书院遗址之间的一丘柑橘园里,坊前是御街。牌坊原为四柱三门,现仅存正门。走近一看,只见牌坊有三四米高,正中横梁上阴刻“子孙永享”四个行楷大字,行笔灵动,结构沉稳,一点一画,顾盼生情,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徐与疾、方与圆、正与斜,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统一,拙中藏巧、平中有奇,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上款为三行竖写小楷“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署理印务宣慰使、钦陛云南右布政彭翼南正嫡彭氏”。落款为“万历拾贰年拾贰月吉旦立”。牌坊距今有440年的历史。是土司彭永年为纪念其父即抗倭民族英雄彭翼南所立。明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骚扰破坏,明朝官兵屡战不胜。年仅19岁的永顺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彭荩臣等奉旨分率土兵,自备粮食和武器,行军3000余里,赶赴苏州府桃江地区抗击倭寇,大获全胜。这段辉煌历史,《明史·湖广土司》有所记载。

  位于老司城中心的彭氏宗祠仍保存较好,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土司彭元锦所建,内供奉历代土司王塑像。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估计每座有数百斤,守祠老人说,这是土司战将努力嘎巴从百里外的五官坪提来的。

  祠堂的正中立有一座高二点七米、宽一点二米的德政碑。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颂扬土司彭弘海功德所建。碑额阳刻“甘棠遗爱”四个篆书,石柱阳刻篆书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人颂山碑新”。碑面正中阳刻楷书“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德政碑”。千余字的碑文均为阴刻方寸小楷,记载了司城“承辖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军民扶老携幼,蚁集司城”的盛况,彭弘海“天性仁厚,举无失轨,去猛存宽,用贤远佞……功在朝廷,德留疆土,足以垂法于后世”的功德,等等。

  从落款看,碑文为己卯科举人朱鸿飞撰写,书丹虽未注明为何人,我想当为同一人。也许受字数和碑面大小的限制,书写者没有了自由发挥空间,碑文只能书写在预定的位置,因而在章法上就少了变化,显得四平八稳。字虽小,但清秀典雅,一丝不苟,没有经过科举的人,是写不出这等严整划一字迹的。

  老司城里的宝座再好,坐久了也会腻人,土司于是就想着法子到郊外巡游。在距老司城约20公里的高立山,有一巨石,上刻有“观猎台”三个楷书大字,落款为“都宣慰使思齐捕猎游此记云”。“思齐”为土司彭世麒的号。每年寒冬腊月和正月间,他带着家眷和侍卫,骑马坐轿来到高立山观猎取乐。每当这时,其属下便派人在此围猎。若有捕获,首先供他美餐。土司认为此地是观猎的好地方,于是题写“观猎台”三字,命人镌刻于此,以示纪念。

  这三个颜体大字,结体方正茂密,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虽经五百年风霜雨雪侵蚀,但仍清晰可辨,与山川融为一体。土司的辉煌早已化入尘土,而这摩崖石刻却依然鲜活,熠熠生辉。

  “观猎台”石刻,为目前老司城所见最早的文字实物。也就是说,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立溪州铜柱至此的500余年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遗迹。明朝皇帝为加强对土司的控制,要求各土司立县学,并规定凡承袭土司土官的必须入学。土司彭世麒、彭明辅、彭元锦等曾就读于周边的酉阳、沅陵。彭元锦在老司城设立若云书院,招集土司土官子弟入学,延请外地名师授课,这样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明代后的历任土司均精通文墨。

  在灵溪河碧花潭左岸绝壁,我们发现一处土司摩崖石刻,“正德年来,率诸士夫乘舟游乐之勤,因名剏碧花庄,思齐书”。又是出自彭世麒之手,颜体楷书,古朴苍劲。土司题刻引发我的兴趣,此后我花了六年多时间七次对灵溪河沿岸的土司摩崖石刻,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共发现爽岩洞、石桥仙渡、松云潭、钟灵山、丝柳口等十四处土司摩崖石刻遗存,并写出了万余字的研究文章发表。

  永顺土司辖地属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在明朝中央政权的强力推动下,土司掌握了汉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他们学习书法,学会了吟诗作对,也像汉族文人一样,游山玩水,挥毫泼墨。在灵溪沿岸留下众多明代土司摩崖石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