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婵
2007年,我备战高考进入“冲刺期”,课桌上堆积如山的书本令人目不暇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早我就清楚母亲的负重前行。那双手粗糙、黝黑,每个手指甲都被岁月浸泡得变了形。一天深夜,我躲在宿舍楼开水房里默默流泪,迷迷糊糊在墙角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当我惊醒后,发现一大帮老师围绕在身边。
语文老师陈国新心疼地对我说:“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你却把自己一直锁在心灵的牢笼中。你的作文写得太苦涩了,你挂念的永远只有你母亲的那几只鸡和打呼噜的老母猪,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永远是母亲交完学费,家里只剩下了七块钱。”
他把我领到他家的书房,指着书柜上密密麻麻的书籍和报纸对我说:“我推荐你可以看一看《湖南日报》,那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的案头读物。其实,读报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参与感的重要方式。”
我抱着那叠报纸如痴如醉地读起来,似乎找到了照亮我心灵的那束光。通过读报,我仿佛走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我家那泥泞小院子出发,走过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一直走遍三湘四水。从岳阳楼的历史沧桑,到张家界的自然奇观;从凤凰古城的古朴典雅,到长沙的现代都市气息,一幅幅生动而多彩的画面在我眼前铺展开来。
从那以后,老师会在每周一的晚自习为我送上“精神食粮”,再说上几句鼓励的话,让我又能信心满满地度过一周。
接下来的高考,我好像抽到了人生的上上签。当拿到高考作文题目“诗意的生活”,我几乎是不假思考就开始奋笔疾书,因为我已经在《湖南日报》上积攒了太多素材。我将思绪倾注于笔端,让文字成为心灵的独白,一篇立意独特、视野开阔、文笔流畅的议论文便跃然纸上。
高考大捷,我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更高的平台,“文学博士”“高校教师”“作家”这几个标签伴随着我去追求人生的更多可能。我却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一份小小的报纸,照亮了我整个人生的旅程。
如今,在我的课堂上,我依旧会劝诫学子:青年不应该只刷公众号、短视频,而应该去读原著、名著,去读报,拥有像大海一般深邃渊博的知识。
一份报纸,集结智慧与力量,照亮无数人的精神世界。我与《湖南日报》的缘分一直没有断过,如今,“湘江副刊”也成为了我文学创作道路上学习和借鉴的标杆,陆续有投稿被选登。
那束偶然遇到的光,如同阳光洒在我的心田,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和不安,让我拥有了美好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