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为新时代开展道德建设、汲取道德滋养、凝聚道德共识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强大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要源泉。在浩荡的历史长河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智慧光辉、伦理精神、科学真谛、艺术魅力,闪耀着绚丽的光芒。作为华夏大地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民素质、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强盛的重要法宝,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为国家民族大义而奋斗奉献的“大德”给“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公德”滋养着和谐社会建设,修身养性、臻于至善的“私德”为提升公民素质夯实根基、注入灵魂。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与品行面貌是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德廉仁爱、风清气正的好风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精神支撑,应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位一体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道德建设需强化“三个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追求良好道德风尚是每个人的职责义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宽广的德行胸襟,全员、全程、全力推动文化育人和道德教育,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强化传承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外延广阔、理实交融,滋养着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底座,我们应研判形势、加强攻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优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强化创新意识。文化源于积淀、观照当下、影响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以德为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进一步拓展、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将思想启迪、知识学习、艺术熏陶、实践淬炼有机统一起来,把“继承传承”的上篇文章与“创新创造”的下篇文章紧密联结,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彰显先进思想的道德文化。
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凝聚力、感染力、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道德理想,必须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坚持既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也体现人文性艺术性,既强化导向示范、也关照受众情感,在思想教育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中,不断增进优秀传统文化释放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励志功能,优化优秀传统文化形塑价值理念、培德增智提能的育才功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汇集人心民意、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复兴力量的引领功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凸显感染力,注重春风化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把握“形”与“神”的统一、“雅”与“俗”的相融、“共性”与“特性”的互补、“虚”与“实”的结合。凸显生命力,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和平性、稳定性、创新性等特征,依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搭建起文明交流的友谊之路、心灵之桥,构筑起科学的价值引领体系、话语表达体系、行为传播体系,通过互访共促、理论研讨、文体活动等不同形式,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展现中华好形象、唱响中国好声音、讲述华夏好故事,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好品德闪耀在世界舞台,让中华道德之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绽放光芒、彰显力量。
【作者系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本文为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A077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