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清水秀 绿满三湘
——湖南全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淼

  生态兴则文明兴。

  近年来,湖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集约优先”的基本原则,突出规划引领,遵循“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整则整、宜留则留”的理念,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及基础设施进行全要素、多手段、高效益整治,积极推动形成区域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

  矿山披“绿衣”

  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湖南有着较为丰富的矿藏资源。在长期的开采下,废弃矿山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还上废弃矿山的“生态账”?湖南坚定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在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煤矸石利用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在有条不紊进行生产,大面积的油茶绿油油地生长着,光伏板在汲取阳光,不断输出清洁的电能。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经常因煤矸石发生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

  为了推进矿山的综合整治和资源化利用,当地采用“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光伏发电”的联合修复方式。建设煤矸石全自动加工生产线,煤矸石被加工成建筑沙石骨料和轻骨料远销粤港澳地区;逐个图斑科学修复,矿区恢复植被和土地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形成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生态。千年矿都迎来“沐光重生”。

  如今,这样的绿色蝶变已在湖南多地“上演”。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董振亚介绍,我省全面开展常态化督导,对修复难度大的矿山逐一把脉问诊。同时,构建新型监测监管体系,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监测范围“全区域”覆盖。

  如今,湖南已圆满完成545座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1911公顷的生态修复任务,矿山数量从6300多个减至1990个,现有绿色矿山380家。

  6月16日,我省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永州、娄底6市26县区再次成功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亿元。至此,我省已连续三年申报成功,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

  清水入湖、清流出湘

  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三湘四水,魅力潇湘。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孕育了湖南无数生灵。

  “湖南建立健全‘省统筹、市为主、县实施’的责任机制,选派优秀骨干组成攻坚服务团到有关县市挂职,指导督促科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江湖同治、源头防治、山上山下、岸上水里等协同治理模式,力争实现‘清水入湖,清流出湘’。”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介绍。

  在西洞庭湖,当地人逐步告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存方式,湿地萎缩、生态功能退化、鱼类及鸟类栖息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三大工程”的引领下,西洞庭湖全力推动区域综合治理,整治湖内92处洲滩、修复退化湿地12万亩,清理河湖垃圾6.5万吨……如今的西洞庭湖已然成为湖清水秀、万物相生的湿地生态文旅新高地。

  大通湖曾因过度投肥投饵、过度捕捞,导致水质越来越差,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作为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工程的重要子项目,大通湖紧扣生态问题,开展湖区水体良性运行模式等研究,以点带面探索生态种养转型,推动临湖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退养渔民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以“三产融合”模式为指引,完善产业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新路。

  ……

  多措并举整治下,2023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至98.6%,排中部第一。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干流断面已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

  坚持全过程共同参与

  构建土地保护利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近年来,湖南积极推动政府、社会主体及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过程,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模式。

  今年6月,省自然资源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相关合作提供大额、可靠、低利息的融资支持;

  桃源县架桥镇引入湖南栖凤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田园小镇建设;

  祁阳市茅竹镇计划引入德辉农业、广垦农业、源福农业……

  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引入,进一步激活了社会资源。同时,湖南还大力推进民众参与,坚持问计于民、利益分享与民。

  赫山区兰溪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试点项目质量监督,抽调1名村“两委”干部及4名村民,与主管部门代表和业主委托的监理人员共同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建设工程质量怎么样、好不好,村民同样拥有“一票否决权”;

  沅陵县出台试点项目资金管理方案和奖补方案,建立资金整合、激励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切实推动项目优质高效实施;

  浏阳市永安镇利用试点整治区内新增耕地及高标准农田,按0.2万元/亩标准给予奖励,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当前,我省8个国家试点项目,完成整治面积21万亩,新增耕地2404亩,耕地提质改造7.14万亩,恢复耕地1840亩,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重塑乡村风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李全胜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