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通讯员 毛舟宇
湖南发展的脚步,因为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而更加坚定铿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来到湖南考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菖蒲塘村、花垣县十八洞村、常德市鼎城区港中坪村等地,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指引,深切的关怀留在人民群众心里。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吃得苦、霸得蛮”的闯劲干劲拼劲奋勇前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湘大地勃发新气象。
1.乡村振兴,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十八洞村,石拔三家是游客的“打卡地”。
4月10日,记者见到石拔三时,她正被一群小学生簇拥着拍照。照片定格瞬间,75岁的石拔三身穿红色苗服,笑容满面地站在学生中间,如一朵永不凋落的“石榴花”。
今昔对比,变化惊人。石拔三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十八洞旅游开发公司员工,每月有固定工资,闲时摆摆摊,年收入轻松超2万元。
地处武陵山脉的十八洞村,曾是“穷中之穷”。2013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村集体经济空白。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在施成富家前坪,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大门。
精准扶贫,从十八洞村启航。如一阵春风,吹遍三湘四水;像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
湖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带领全省人民,奋战精准扶贫,向贫困发起总攻,全省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走完了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湖南深化一系列举措,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驻村帮扶力度不减。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湖南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连续几年,每年向重点乡村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去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达60.3%。会同县利用财政投入资金推动产业发展,去年,县财政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在全县打造1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抓农民增收。工作队驻村,抓党建聚人心,帮助村民出点子、抓票子。在工作队帮助下,隆回县桃花坪街道小水塘村发展“油菜经济”,不仅榨油保住“油坛子”,还卖一季菜薹,推出赏花游,做好增收文章。
打开思路,乡村披锦绣。在十八洞村,过去苗绣“养在深闺”,如今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客商带订单进村,与苗绣传承人牵手,加入创意和科技元素,传统苗绣从武陵山区漂洋过海,卖到了新加坡。
筑牢防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湖南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推行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对返贫对象实行监测,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
衡阳市出台监测户套餐式帮扶措施清单,引进第三方机构对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进行评估,集中排查、动态调整防返贫数据,监测帮扶不漏人。去年,全市三级书记“当家带路”,逾万监测对象消除风险。
2.增收致富,大家好才算真的好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菖蒲塘村的百果园里,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着一片,随着山势铺开,新绿满枝,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以前的菖蒲塘村是另一般光景。
“村里地势稍高的地方缺水,低洼的地方又闹水患,日久淤积成塘,塘里菖蒲茂盛,菖蒲塘因此而得名。”菖蒲塘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告诉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苦日子看不到尽头。
后来,村里几位党员带头,到浙江、河南、福建等地,学习水果种植技术,探索改种水果。但大部分村民还只是心动,却不敢行动,一是担心种不好,二是担心不好卖。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考察。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回忆,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当时,村里的猕猴桃以“米良一号”为主。“米良一号”产量高,但卖不起价,红心猕猴桃价格是“米良一号”的10倍,但种植难度大,容易发生“溃疡病”。
“总书记的话,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王安全说,村里组织大家开“诸葛亮会”,道理越争论越清晰: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必须从品改抓起。
村里主动对接,很快村里便迎来了一位懂技术的人——全国著名猕猴桃研究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仁才。作为省科技特派员,王仁才与村民一道潜心研究,破解红心猕猴桃种植难题。
技术有了引路人,菖蒲塘村村民开始大面积改种红心猕猴桃。村里还成立了“科技小院”,柏连阳院士领衔的科研小组经常来讲课、传技,成了村民眼里的“财神爷”。如今,全村150名农民先后获得初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023年,全村水果产业产值超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826元。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的好路子,从菖蒲塘村出发,辐射武陵山区,延伸到罗霄山区、洞庭湖平原,在三湘沃野遍地开花。
平江县打造油茶特色小镇,与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发中心,赋予油茶新生命。在科技赋能加持下,油茶产业成了平江县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广阔的湖湘沃野,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湖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汉寿甲鱼、南县稻虾、华容优质稻等产业,以科技为支撑,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手联市场、一手牵农户,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大湘西的保靖、花垣,成千上万的农民种茶卖茶,一亩黄金茶毛收入近万元,茶农盖起幢幢新房。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从偏远小山村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红红火火。
针对农业产业“小而散”、丰产不丰收、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湖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粮食、畜禽、蔬菜、油料、柑橘、竹木等优势特色产业。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
3.和美“湘”村,提振百姓精气神
这个春天,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比往年更忙碌些。
4月18日,港中坪村游客如织,车子从村部停到村口。各地而来的客人涌进港中坪村参观学习,交流基层“减负”的经验。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港中坪村考察。一个多月来,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时时回想起见到总书记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
“我向总书记报告:以前村部要挂30多块牌子,现在只有12块;以前要求村里开的证明有20多项,现在只有2项;以前村干部手机要建40多个微信工作群,现在只有4个。”段德喜说,总书记听完汇报后,为我们点了个“赞”。
在港中坪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群策群力,不断干出让农民群众认可的实绩。
殷殷嘱托绕耳畔,谆谆教导记心间。时间过去还不到一个月,港中坪村的变化显而易见。
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停车成了大难题。4月7日,港中坪村1组召开屋场会,议题只有一个:村里要修停车场,土地从何而来?
村民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不到1个小时,大家达成共识,33户村民主动让出家里闲置的空地,解决了100多个停车位的用地需求。
村民曾经对开村民代表大会都十分抵触。如今,大家在屋场会上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屋场会成了村民的“连心桥”、议事大舞台。
基层减负动作越来越大。“出手吧姐姐”公益项目不再要求村里组织村民捐款;房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录入工作不需要村干部挨家挨户去拍照录入信息……村干部从一个个APP、表格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做实事。
“我们能感觉到,村干部与村民交流更多了,心贴得更紧。”脱贫户戴庆忠说,自己因身体残疾上厕所不方便,村干部就把他家的厕所从屋外移到了室内,“难言之隐”不再难。
“以前村里卫生全靠保洁员,如今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以前人情往来负担重,如今只有婚丧嫁娶大事才办酒;有事到屋场会上说,大家群策群力……”在港中坪村,每个村民都能说出几件村里发生的新变化。
港中坪村是全省乡村治理的先进,是和美湘村的典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湖南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今年来,湖南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省1.8万个村完成分类规划,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
目前,全省已有15个乡镇、148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30个乡镇、150个村被认定为省级示范镇、村。在广袤乡村,一大批秀美屋场、五美庭院如同一颗颗“明珠”,以乡风文明之“魂”引领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广大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