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东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读懂当代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针对性,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需要精准选择国际传播内容和路线,加快构建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创新国际传播的途径方法,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
精准选择国际传播内容和路线,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传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必须坚持可行的路线图,从易到难、由近及远,有序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特色,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符合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美好未来。实现有效国际传播,必须坚持中外有别的原则,精准选择国际传播内容,重点选择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和最能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容。
加快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了将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他塑”进一步转变为依托中国话语和叙事的“自塑”,迫切需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话语资源,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构建一套坚守文化主体性、彰显文化自信的话语体系;坚持融通中外,对接世界认知和情感,遵循接近性、亲近性原则,找准话语共同点,建立起中外文化关联,更加贴近国外受众。创新国际传播的叙事观念,坚持内容真实、中外贯通的内容叙事观和国内外双向互动、各主体相互协同的受众叙事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注重对不同题材的叙事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针对性转化,促进国际社会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与认同;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创新中国现实与文明赓续相协调的叙事体系,不仅要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的发展成就,也要准确传播中华文明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将现代强国与文明古国的形象紧密结合,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创新国际传播途径方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世界现代化。重点培育非官方国际传播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借助全球知名社媒平台,通过综艺、影视、纪录片等形式载体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助推媒体创新,打造外宣旗舰媒体,提升设置议题的能力,提高国际话语权。面向对华态度、立场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传播方法,关键是回应关注点,展现中国胸怀天下的现代化形象。理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关系,推动国际传播者与国际传播受众的互动共感、联动共生,引发共鸣共情。探索沉浸式国际传播,让外国企业、组织机构深度参与中外合作项目,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着力培养适应世界大变局的国际传播人才,加快打造一体多元、协同推进的国际传播格局。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自身能力和协同能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国际传播的主体因素。应大力开展双语、多语种教育教学,培养能用目标受众国家语言传播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必然要求提升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应努力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掌握外语、新闻学、文学、信息技术、国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参与传播的各主体须明确各自职责,加强主体间协作意识,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智库项目“互联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研究”(ZK2019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