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成 王露
“家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兼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的特殊文化遗产。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世世相袭,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高质量传承与弘扬家书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添砖加瓦,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以家书涵养爱国情怀。家书是一个家庭家风的缩影,“修身养德、和睦齐家、廉洁自律、志存高远……”条条教诲,均是青年学子做人做事的重要参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以家书《诲学说》告诫儿子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由曾国藩历经三十多年写给家人的书信汇编而成的《曾国藩家书》,蕴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家书文化传承与弘扬,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通过多渠道多路径把家书文化教育全方位贯穿“课程教学”(第一课堂)、“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第三课堂)教育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日常生活、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中去,形成“三个课堂”协同育人的家书文化教育特色机制。从“三个课堂”培育过程中收集优秀家书蕴藏的感人故事,传承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家书提升人文素养。家书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养分”,具有大众性、时代性的传承优势。红色家书是强化理想信念的重要教材、修炼坚韧意志的精神动力。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在一封迟到了22年的家信中,鼓励女儿女婿政治上求进步、国事上多关心;革命烈士黄继光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誓表“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的决心……这些家书深刻反映了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和成长轨迹。为此,高校应依托“三个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之充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创新强人心”,丰富多元联动的家书文化育人形式,充分展现新时代好青年的文化创造力与发展创新力。探索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可能融入的家书文化元素,以古代“经典家书”和近现代“红色家书”为载体,创新开展“听家书”“读家书”“讲家书”“写家书”等系列活动,推出一批满载家书历史、具备文化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家书文化课程与社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以家书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家书是家风家训家教的重要载体,流传于世的家书都注重引导后人形成勤奋、努力、忠诚等特质,是个体健康人格养成的经典。西汉经学名家刘向写给儿子的家信《戒子歆书》,教子谦虚谨慎,得志时不骄傲,保持清醒头脑;季汉丞相诸葛亮所著《诫子书》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后人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方能树立高远的志向,达修性养心之境界。高校不仅要在校园内大力推广家书文化育人价值,更应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平台及新媒体技术重拾家书文化,主动传播中华优秀家书故事,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悟细密绵长的情感,引发共鸣。聚焦中国教育重大战略需要、聚焦全球高素质人才应用需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心怀天下、以文化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人类崇高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家书是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和“最温柔的艺术”。传承发展家书文化,不仅可以筑牢文化自信基石,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可以通过革命文化育人育心,引领当代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积极乐观、自立自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该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汤鹏年谱研究”(23ZDAJ0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