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卡”式作业当休矣

  龙敏飞

  “教师不得在班级微信群、QQ群或钉钉群以及其他各类教育App等布置‘打卡’式作业;注重正向评价和引导,不得公开点名批评,注重保护孩子和家长的隐私。”近日长沙市教育局下发的《长沙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十项规定》,引发各方的热议。

  但凡家里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孩子的家长,应该都有过在班级群或App上“打卡”的经历。让家长参与打卡承担孩子的部分学习事务,包括体育锻炼、阅读训练、试卷改错等内容,这般做法的初衷没有问题,也是对家校共育的一种积极探索。然而,在实践中,大大小小的学生作业成了“家长作业”,侵占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让人感到焦虑和压力,还影响了亲子关系。陷于“打卡困局”的不仅是家长。当打卡成为一项硬指标,给家长布置任务、统计完成数据、逐一通报未完成学习的人员名单,也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时间。

  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便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额外布置其他家庭作业。此次长沙下发通知,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作业规范性和有效性,既能让家长舒一口气,也是为老师“减负”。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了“打卡”式作业,帮助指导孩子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依旧是家长日常之责;与家长在教学问题上保持积极沟通与交流,依然需要老师继续探索。杜绝不必要的、多余的形式主义“打卡”任务,真正为老师和家长“减负”,家校合作才能真正发挥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