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会 肖 舞 宁 静
浏阳河,一条古老的河,发源于江西罗霄山,经长沙,汇湘江,入洞庭,奔长江,千里迢迢在上海融入大海。3月25日晚,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主办的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闪亮登场。
《浏阳河之光》是由国家一级作曲、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邓东源,历时30年精心创作打磨的交响乐作品,也是湖南省重点文艺项目。1995年,邓东源作曲的歌曲《又唱浏阳河》唱遍大江南北。那时起,他就开始构思创作交响乐《浏阳河之光》了。时间过去快30年了,如果说“十年磨一剑”,那么这部交响作品就是“三十年磨一曲”了。30年的创作打磨,让作品成为佳作精品。
《浏阳河之光》由“序”“主体部分”和“尾声”三大块组成。主体部分共3个乐章、13个乐段,以交响组曲的形式讲述13个生动故事,既有“起承转合”,又有“跌宕起伏”,兼顾民族性、交响性、艺术性,充满奋进力量的旋律,感人至深。第一乐章“古韵·神奇九道湾”,讲述一条古老的河,流淌着神奇和美丽;第二乐章“追忆·秋收起义往事”,讲述一条红色的河,流淌着英勇和壮烈;第三乐章“筑梦·新时代礼赞”,讲述一条奋进的河,流淌着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浏阳河之光》彰显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用纯交响乐的形式,史诗般呈现浏阳河流淌着的无上荣光,讲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萧劲光等一大批诞生于浏阳河流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朽的红色故事;第一次将浏阳祭孔古乐搬上交响乐舞台,实现浏阳古乐与交响乐的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第一次用古琴、古筝、箫、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以独奏或协奏的形式对话现代交响乐,将浏阳古乐、盛唐宫廷舞乐、湘潭一带的古老韶乐、江西客家山歌、浏阳河上游平江号子等悉数搬上交响乐舞台。《浏阳河之光》实现了交响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让中国古乐器、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湖南著名作曲家刘振球担任该作品音乐总指导,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为该作品总谱曲集的出版欣然作序。
《浏阳河之光》在湖南首演和巡演后,主创班底继续打磨,让作品不断成熟。为在“上海之春”舞台上有更精彩的呈现,湖南力邀上海爱乐乐团担任主奏班底,抽调湖南民族乐团和其他院团的民乐高手,组建成团,与上海爱乐强强联手。上海爱乐乐团担任本场首席的夏蕴慧认为,《浏阳河之光》巧用湖南地域音乐,生动感人。大提琴首席张靖茁说:“在演奏中,真正体会到信仰的力量。”20多位退休在沪的共和国将军观看演出,好几位将军被感动得落泪,感叹这部作品既传承红色文化,又礼赞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