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杰 李 妍 通讯员 刘 杰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调研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在鸳鸯走马楼观看澧水船工号子展演后,总书记走上前与演出团队亲切交流,叮嘱他们要把曲目传承下去。“船工号子唱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唱给总书记听!”澧水船工号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激动地说,“这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我们一定会把曲目永远传下去!”
“开船啰!”4月2日,澧县文化馆歌舞排练室,伴随一声浑厚的嗓音,今年70岁的黄苏平指导一众传唱人,开始排练澧水船工号子。排练结束后,黄苏平告诉记者,澧水船工号子越来越受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一定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为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寻访船工,劳动号子唱响舞台
黄苏平出生在澧水河畔,听着船工号子长大。“有时候,一家人在吃饭,听到歌声,搁下饭碗,就朝河边跑去,直到船影消失在河道尽头。”黄苏平的父母是老师,对他的爱好十分支持,读书时的黄苏平便是文艺青年。
初中毕业后,18岁的黄苏平在当地机械厂任文艺专干。24岁,调任澧县剧团,后又调任澧县文化馆。来到澧县文化馆后,黄苏平参与湖南省民间音乐大普查,3个月,他收集当地1100余首民间音乐,“一首澧县船工号子《摇橹歌》,让我爱不释手。”自此,黄苏平开始沿澧水走访临澧、石门、桑植等地,查阅县志等资料,全面了解澧水船工号子,收集词曲唱调,整理成册。
澧水由西向东贯穿澧县境内。明朝中叶至上世纪70年代,澧水航运兴旺,河道繁忙时,船舶近千,船工上万,每条货船有纤夫船工20多人。在逆水行船中,为振奋精神、聚合力量,船工纤夫一边摇橹拉纤,一边唱起当地小调,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劳动号子——澧水船工号子。
“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全凭先辈口授于耳,代代相传。”1980年,黄苏平拜师慈利县一位乡镇文化站长满溢丙,收集到澧水船工号子唱腔的3种板式:平板、急板、快板。平板,在风浪不大,平水慢行时唱;急板,紧张有力,由一人领,众人合,一般在险滩急水中唱;快板,速度稍快,在深水行船用力时或两船比赛时唱。因澧水流域少数民族、方言不同,声腔又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
做了40多年船工的刘志生,是教黄苏平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师傅。1997年,黄苏平见到74岁的刘志生。尽管不再拉纤,刘志生还留着船,黄苏平时常到那艘船上去,听老船工讲拉纤的故事,请老船工教他如何起锚、划船、撑篙、拉纤、唱号子。这一学,就是4年,慢慢地,当黄苏平再唱澧水船工号子时,老船工也连连夸奖“像那么一回事”。
“一定要把澧水船工号子搬上舞台!”2005年,黄苏平在澧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开始编排澧水船工号子合唱,在多地演出,备受欢迎。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年,常德市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澧县船工号子大合唱走进千家万户。
匠心编创,地方民歌享誉国内
随着交通事业发展,汽车、火车运输取代澧水流域的水上运输,大部分船工改行,澧水船工拉纤、船工号子已成陈迹。
2009年,澧县制定澧水船工号子五年规划及中长期保护规划。
黄苏平主动请缨,先后2次溯源澧水,沿桑植、慈利、永定、石门、临澧、澧县、津市一带全面普查,收集船工故事、船工号子唱词,结集出版《澧水放歌·澧水小调歌曲集萃》。
为了更好地传唱澧水船工号子,黄苏平将整理的3种板式分别编创成舞台剧。演员身穿宽裆裤、赤脚,唱腔粗狂浑厚、铿锵有力。编排中,黄苏平不仅别出心裁选用长篙做道具,还特意挑选身形健美的体育生作为首演,展现粗犷刚劲的船工形象,而舞台上高高竖起的桅杆与风帆,象征着生命的不屈与张扬。
“澧水船工号子的词曲通俗易懂。歌词大多是即兴创作,船工拉纤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地势的不同,号子的节奏和速度也不同。”编创过程中,黄苏平根据船工劳作的不同场景,创造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个种类,成为湖南原生态民歌的经典之作。
近年来,湖南省歌舞团组织排演澧水船工号子,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获民间音乐一等奖;中央歌舞团民族乐团重新组排在京公演,并到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演出,斩获国际大奖,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专辑发行。后来,澧水船工号子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民歌》第一卷刊登歌谱,编入《湖南民间歌曲选集》,列为全国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科书。
“地方民歌唱响中国!”黄苏平介绍,2011年6月,黄苏平编排的《澧水船工号子》参加长江流域民歌号子交流研讨暨展演活动;2017年,《澧水船工号子》受邀参加第四届少数民族歌舞大赛;2020年,黄苏平改编《澧水船工号子》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澧县篇音律记节目录制;2023年7月,澧水船工号子代表常德市受邀参加怀化市第二届铿锵号子山歌擂台赛暨长江流域邀请展演。
矢志传承,文化遗产绽放光彩
“七年三班的学生,呦嗨呦,使劲拔啊,呦嗨呦……”2023年以来,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县19个乡镇学校巡回展演22场。复兴镇中学七年级三班学生学习澧水船工号子后,声乐老师在拔河活动中现场作词,带领学生唱起号子。学生在收获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中来,黄苏平一直在奔走。
2012年,澧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通过图片、实物展现澧水船工号子产生及传承故事。黄苏平定期到展厅讲解、表演,让大众深入了解澧水船工号子。澧县文化馆常年开办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教唱澧水船工号子,黄苏平现场教学。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苏平编排澧水船工号子合唱节目、制作宣传资料,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展示展演。2019年,湖南文理学院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周,黄苏平应邀授课、演出,数万人次听课、观看、传唱船工号子。
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2020年6月,澧县招考25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委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系统培养学习澧水船工号子等传统文艺。
“将澧水船工号子编写成教材,纳入本地中小学课程,培育新一代传承人。”2023年,黄苏平接受皮丕国、任长广、孙山青拜师,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联合3人定期到澧县中小学校,以及长沙、岳阳等地中小学校授课,教唱澧水船工号子。
2023年11月,黄苏平在澧县黄家套旅游景区、彭山旅游景区分别建立非遗传习基地。讲授词曲唱腔后,黄苏平带领学生和游客“沉浸式”体验拉纤。“刹那间,号子、风声、流云,联合演绎出一曲旷世绝美的交响。”彭山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汤林说,传习基地成为“网红景点”,游客流连忘返。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黄苏平作为澧水船工号子传承人入围。黄苏平希望,以澧水为舞台,打造一台大型舞台剧《澧水船工号子》。“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些在生活中消失了的,还可以用艺术的形式存在,来展现人文情怀和乡土情结。”黄苏平说,“做好非遗项目传承,文化遗产定将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