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文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3月31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名城株洲,“绿”算盘打得响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崔 林 江先国

  春到株洲,繁花似锦。

  继2020年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后,去年,株洲又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生态底色越擦越亮。在最近公示的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株洲9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株洲在培育制造名城过程中,统筹发展与安全,以高水平生态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腾笼换鸟”,产业由“黑”转“绿”

  摄影师张湘东的工作室摆着两张照片。视角都是俯瞰株洲清水塘,一张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烟囱林立,黑烟滚滚;另一张拍摄于当下,新厂房拔地而起,绿意盎然。

  “自2018年搬迁改造以来,清水塘的环境越来越好。”张湘东出生于清水塘,是典型的株洲“厂二代”,曾目睹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污染,也见证了清水塘产业新城的蝶变。

  原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厂矿搬离腾空的土地上,机器轰鸣,三一能源装备园、中车“双碳”产业园、铁路综合物流园等5大产业项目已建成或开工建设。

  “清水塘片区定位为新能源·装备产业新城,明确‘万亩产业、千亿园区’发展思路,将努力建成环境友好的生态新城、工业文明特色凸显的文化新城、产业转型创新再造的产业新城。”石峰区委书记邹志超介绍。

  工业,是株洲培育制造名城的根本。产业升级势在必行,“腾笼换鸟”步履坚定。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说。

  近年来,株洲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00多家、畜禽养殖场1800多家。

  中车株洲所、株硬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加快裂变,三一、宏工科技等行业巨头布局株洲,形成以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13条产业链为核心的株洲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名城从理想渐成现实。

  今年2月,株洲市政府宣布,该市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链产业总规模1047亿元,成为该市继轨道交通、服饰之后第三个过千亿产业。

  从高能耗、高污染到新赛道、新质生产力,产业由“黑”转“绿”,株洲经济挺起新“脊梁”。去年,株洲制造业税收突破100亿元。

  “见缝插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走,到公园散步去!”3月24日一早,天元区白金华府小区居民黄秀华邀上邻居,到楼下的凿石微公园晨练。

  草地清新,桃花绽放,走在整洁平坦的游步道上,黄秀华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块闲置地,杂乱不堪;建成公园后,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挖掘人流聚集区周边的“边角料”地块、废弃闲置地块“见缝插绿”,株洲去年新增南苑社区等7处微公园,全市微公园达120个,服务覆盖全市50%以上社区。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株洲经历污染之苦、转型之惑,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动员全市上下努力创建更高水平国家园林城市,共建共享绿色宜居幸福株洲。

  株洲每年200余万人义务植树700余万株。

  石峰区九郎山,曾因疏于保护,植被破坏严重。近6年来持续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植树造林1.2万亩,并建成秋瑾故居,每年吸引25万人次前来游玩。

  截至2023年底,株洲城区建成区绿地率40.32%,绿化覆盖率42.21%,较上年分别高出0.43、0.08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越来越好,工业株洲过去留给人们的灰色记忆逐渐改变。”株洲市园林绿化中心退休干部黄廉基说。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株洲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26天,改善率居全省第一,是有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

  “刚柔并济”,打通发展绿色通道

  “执法既保持力度,又体现‘温度’。”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公司遇到的一次环保执法念念不忘。

  去年,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天元分局在排查中发现,世鑫新材料公司违反相关法规,露天堆放废机油。经现场普法和指导,世鑫新材料公司按要求贮存危险废物,消除隐患。

  结合世鑫新材料公司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及时改正等情形,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决定对其免于处罚。

  2022年,株洲出台生态环境涉企轻微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轻罚、免罚实施意见,规定19种情形分别给予不予行政处罚、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去年,40余家株洲企业因此免罚或轻罚。

  “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既要保持高压,也要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刚柔并济。”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周其伟介绍,该局坚持做好“两重角色”,即严守底线的“持剑者”、勤勉周到的“店小二”,护航企业发展。

  株洲对环评审批事项进行“极限瘦身”,将环评法定审批时限压缩90%,通过容缺受理、多评合一等方面的探索先行,进一步为项目落地省时间、降成本。

  湖南凯兴矿业有限公司12万吨采矿及配套选矿工程项目,因需进行环评审批以及入河排污口论证,按以往流程至少需要4个月时间。通过多评合一,环评审批和入河排污口论证一并受理和审批,项目提前两个月施工。

  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企业生态环境问题自查清单》。对照这份清单,企业对环保手续办理情况、治污设施情况、环境管理台账等进行自查,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不能立即解决的“疑难杂症”,一个电话,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即主动上门,第一时间解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