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乡村文化振兴看文化主体性构建

  杨 蔚

  文化主体性是传承本国文化、延续民族精神和融入世界文明舞台的理论前提,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程度,是展现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深刻阐释、科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 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构建文化主体性,既要保护文化、尊重文化,还要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既要给文化赋能,还要让文化释能。新时代,坚持文化主体性对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对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深刻。把牢文化主体性构建要点,有助于稳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从文化批判性出发,强化乡村文化认同,助推乡村文化“越冬回暖”。乡村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是乡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根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城乡融合进程中,不少优秀乡村文化逐渐“褪色”。城镇化不是要抵制、替代乡村的文化底色和风俗特色,而是结合城乡的各自优势形成彼此融合的交互环境。因此,城镇化进程应以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加强地域文化挖掘,提升地域文化认同感,促进地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2023年11月,湖南师范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其中就提到了“不能以农村‘空心化’来否定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不能以牺牲‘田园文化’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不能以复盘传统文化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以移风易俗来对传统习俗简单粗暴‘一刀切’”等乡村文化发展建议。通过批判性思维认识地域文化的本质,对于推进湖南乡村文化振兴来说十分重要。

  从文化自觉性出发,激励乡村文化传承,避免乡村文化“脱轨断层”。地域乡村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和乡村政治、经济、生态、人文一脉相承并连绵赓续,脱离实际的文化发展很容易与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产生冲突。必须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特征、尊重地域文化本质,这是保持乡村文化建设稳步向前的前提。湖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承袭儒学及诗歌经典,创造了具有湖湘特质的人文风气。比如,张家界村歌工程项目以土家新音符、新风尚、新元素酿制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当代“新土家风”系列作品;益阳清溪村通过弘扬培育乡土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塑造人文地标,传承并发展乡村本土特色文化。

  从文化创新性出发,拓展乡村文化产业,赋予乡村文化“发展动能”。文化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上,还在于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借助文化载体创新乡村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诠释“文化服务于谁”的经典回答。湖南地域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特征较为显著,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非常突出,“文化+”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例如,芷江古冲村是红军长征、解放大西南的途经要地,以红色文化为基底,结合侗族民俗文化特色,塑造丰富的文旅内容,成为了该地文旅产业的重要特色;城步苗族自治县“千年苗寨桃花节”,更是以非遗文化的特色表演征服了各地游客……以文化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推进乡村经济模式变革,是保障乡村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关键。

  从文化传播性出发,增进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欣欣向荣”。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就是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为内容的自信,还体现在传播方式的自信。湖湘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构成单元,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适当的话语体系表达向国内外展示湖湘乡村文化的灵魂和特色,是弘扬地域优秀文化的现实需要。基于此,强化乡村外语力量是保障乡村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为赋能乡村文化传播发展,湖南多所高校下设的外国语学院应当强化乡村支教、校地联合活动,在乡村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提高地方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人才、资源互通。通过借力高校资源,助推乡村外语力量的蓬勃发展,以乡村文化的表达自信推进乡村文化内容自信和形式自信。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语教育中文化安全问题研究”(23WLH29)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