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王皆清 苏冰悦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连续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增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连续3年位居全院前2;
培养博士后2名,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
康复治疗服务总量较上年增加9.4%;荣获国省级荣誉16项……
这是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交出的2023年“成绩单”。
一串串鲜亮的数字,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攀高逐新,是守护健康的炽热初心。
近年来,由科主任周君带领的康复医疗团队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强学科、育人才、精医技、优服务,推动医教研“三驾马车”加速快跑,跑出了“湖南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南华大学国家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的新跨越,亮出了南华附一康复“新名片”,推动区域康复医疗迈上新高地。
乘风而起——
从“边缘学科”向“平台科室”的奋力逆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康复医学是一门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学科。它由理疗学、物理医学发展而来,属于典型的“后起之秀”。
作为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南华附一于1986年开设康复医学门诊,2001年成立康复病房。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加上公众对康复医学普遍缺乏了解,早期的康复医疗条件艰苦,步履维艰。
2012年、2013年,南华附一整合全院康复相关资源进行升级重组,并聘任“80后”博士周君为科室主任。康复医学科全新起航。
面对“康复可有可无”“没有技术含量”的传统观念,周君大力宣传“临床和康复,一个治病救人,一个提高生存质量,二者缺一不可”的理念,并将康复医学作为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一环来建设。
面对康复医学科硬条件薄弱、软实力不足的现实状况,他带领全科人员,坚持“临床为本、教学相长、科研先行”的发展原则,对内严管理、提技术、育人才,对外广科普、优服务、树品牌,大刀阔斧实现从“小康复”向“大康复”改革转型,成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排头兵”。
一组组数据记录了学科的蜕变,见证着奋斗的荣光——
2012年以前,康复医学科总占地面积仅500平方米;到2023年,已建起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康复门诊及康复治疗区,600余平方米康复病房及康复医学实验室。
2012年,全科仅20名医护人员;目前已发展为65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博士后导师1人,硕导6人,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2人,留美硕士1人。
十年间,康复医学科凝练出神经、骨科、疼痛、重症及中医康复五大优势亚专科方向,建成学科技术全面、人才梯队合理、康复设施先进、医教研协同一体化的现代化康复医疗中心。年康复服务量从10万人次增长至30万人次。被确定为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成为衡阳市康复领域的领头羊,在省内康复界亦有重要地位。
从“边缘学科”到“平台科室”,从“院内标杆”到“行业翘楚”,周君强调,是国家的政策东风、是医院的大力支持,是刘逢光、谢明、廖瑛、封蔚彬教授等一代代康复医学人的薪火相传、拼搏奋进,才让康复医学“破茧成蝶”。
逐光而行——
努力提高每一位患者的生存质量
走进南华附一康复中心,运动大厅、物理因子治疗区、中医药治疗区区域规划合理,经颅磁治疗仪、SET悬吊训练系统、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康复机器人等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
过去,人们对康复的印象就是“搬搬大腿”。如今,南华附一康复医学科已建成包含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和训练在内的现代学科,运用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吞咽言语训练、康复工程、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周君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更需要我们以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姿态推动学科发展,以更高水平康复治疗守护人民健康。”
为了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他提出“康复医师主导、治疗师为主体、康复护士协同”的团队培养模式,建立了日日复盘、周周总结、月月培训的学习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团队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精进。多人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青年康复医师、优秀青年治疗师、优秀青年康复护师等荣誉称号。
为了提升综合治疗水平,他带领科室在省内较早引入“早期康复介入”这一国际先进康复理念。成立了“治疗前移组”,以多学科联合查房、康复治疗师驻扎临床专科等方式,做出了“南华衡医特色”。其中脑卒中早期、超早期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24-48小时之内康复介入)达国际先进水平。
以神经内科、骨科与康复医学科协同治疗为“起点”,南华附一提出全院康复一张处方,后升级为全院康复、中医、营养三张处方,周君兼任中医、营养与康复中心主任;开设了临床康复联合门诊,推广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骨科实行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后,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日缩短了4天。
目前,南华附一康复医学科以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重症康复为发展重点,并开展心肺、慢病、盆底、肿瘤、烧伤康复等,引进了球囊扩张技术、神经源性膀胱综合管理技术、淋巴水肿康复技术、肌骨超声技术、上肢机器人联合功能导向性技术等各种特色康复技术,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守好康复“桥头堡”。
主动脉夹层并脊髓缺血性损伤刘某,术后双下肢处于软瘫状态、感觉障碍,大小便困难、呼吸耐力差。康复医学科第一时间介入床旁康复治疗。仅三个月,患者就“走”出了医院。
脑干梗塞患者的刘某,行气管切开术后,多次辗转于当地医院、大型省级三甲医院行气管拔管,均失败。南华附一康复医学科通过震动排痰、咳嗽训练、ACBT技术等综合康复治疗,最终为其成功拔管。
一个个生命奇迹在这里创造,一份份人生希望在这里复燃。
南华附一康复医疗口口相传、美名远扬。近三年,科室门诊服务量年均增长21%、住院人次年均增长18%,其中服务域外人次占比达到17%,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向高而攀——
聚力谱写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新篇
有这样几组数据——
近年来,南华附一康复医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南华大学重点项目2项,各级课题共计94项,总科研经费超1600万元,国自、省自立项数在全院名列前茅。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获批专利5项;编、译康复医学著作8本;曾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湖南省针灸学会科技三等奖各1项。
科研成果多次在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大会上发表,并作大会报告。近3年,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年会上,投稿数量稳居全国前十,口头发言数量居省内第一。
一个非一线城市医院的临床学科,为何有如此浓厚的科研氛围?一个发展不到30年的新兴学科,又为何在学科建设上“后来居上”?
走进康复医学科,看到周君主任的履历,我们有了答案。
作为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周君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康复评定学组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多个行业组织任职,是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衡阳市首届优秀人才。他带头做科研,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20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含16篇SCI论文;参与编、译4本专著;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作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他提出“以科研为引领,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大力发展科研与教育。
科研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医师博士化、护理和治疗组长硕士化。规定在读硕士、硕士、博士必须申报科研课题,并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传帮带”。出台康复医学科科研课题、论文奖励方案。设立针灸/康复医学实验室(筹)开放课题,协调全院中医相关人才,实行有组织科研,促进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项目建设。
系列措施激发出“竞合效应”,在这里每个医师都有省级以上课题,护理、治疗部都有可观的课题数目。仅治疗师团队就立项了省自5项。康复医学科形成了肌肉骨骼疾病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及呼吸康复临床与基础研究3个研究方面。其中,超短波在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水平国际领先;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传统康复(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省内领先;神经电生理技术、神经调控技术在省内康复界领先。
教育方面,具有全省最完善的康复教学体系,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周期培养。在全院最早举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先后挂牌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骨科康复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重症康复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科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手功能康复专科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技术专项培训基地、中华护理学会骨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骨科康复护理)、湖南省康复医学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随着国家医疗方针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强调价值医疗逐步成为共识。
南华附一康复医学科抢抓时代机遇,奋楫前行。向上,推动康复技术朝高精尖方向发展;向下,推动康复服务下沉、向临床科室渗透;向内,做好做强亚专科建设;向外,提高公众认知度,擦亮康复医疗品牌。
“争取5年内高质量完成湖南省重点专科建设学科的验收,做到医教研协同发展,省内领先,国内先进;10年内建成国家重点专科,成为区域性的康复医疗中心,为健康湖南、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展望未来,周君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