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可龙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关键在于依托产业集群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把准产业优势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和内在逻辑,构筑一个既高效又健康的创新生态环境显得至关重要。
背靠优势产业集群积累创新人才资源。毋庸置疑,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优势产业集群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基数庞大、培养模式成熟、岗位体系完备、发展机制健全,便于积累人才资源,尤其是领域内的专业研究人才、技能专精人才和行业管理人才。在优势产业集群行业环境中,人才搜寻和岗位匹配成本均相对较低,而人才专业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强,是相关行业创新人才的“价值高地”与“成本洼地”。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将对相关专业领域人才产生磁场效应,激励人才投身优势产业所处细分领域的生产研发,构造行业创新人才的正向循环。以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让各类创新人才在优势产业的先进技术工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中“干中学”,积累相关领域的工程知识、经验惯例、诀窍技巧等,钻研与行业生产实践相关的专用性技术,以行业应用场景引导专业科技创新,不仅提升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也使得相关配套企业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容易创造商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局面。
以优势产业集群牵引企业智能化需求。湖南正在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引领企业智能化,融入“人工智能+”战略以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并推进智能技术的创新。一方面,湖南的产业集群,由领先的大型企业及其紧密联系的配套企业构成,不仅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还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企业在产业传统发展路径下的前沿与领先位置,可以更早触及传统模式上限,有着更充足的资本积累、更旺盛的智能化改造诉求和更广阔的利润扩张空间,在瓶颈下催生、有动力催生、有能力催生全行业或主干企业的智能化需求,也是智能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有力支点。另一方面,湖南产业集群多在传统制造业,具备行业、区域特点和相对共性的企业需求。以优势产业集群牵引产业企业智能化需求,更为契合产业特色与内在共性。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可形成具有共性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从而促成模块化、可复制、可迁移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面向具体应用场景,打造产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在行业内形成标杆,影响力可从行业内向外扩散。在地理和产业上集聚的优势产业集群,提供了共同承担智能化改造共性成本和摊薄智能化基础设施投资的可能,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庞大市场需求,可催生新兴的技术平台企业,集成先进的智能技术。通过对产业集群进行规模化技术赋能,湖南为传统企业提供了实用且成本效益高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培育湖南高效健康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湖南省域创新生态需要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同心合力。统筹创新生态建设,加快科创基础设施在产业集群就近部署。以集群为单位整合招聘平台,面向产业集群对口重点高校开展定向招聘、实习留用、集群进校园等形式吸引湘籍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认定、评价、激励、服务体系,探索产业化应用评定,落实专业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的落户、住房、所得税、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优惠政策,健全外籍专家便利服务机制。
对湘企开放更多贴合湖南产业特色的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科基金、“揭榜挂帅”等研究课题。鼓励集群龙头企业、省重点国有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校企合作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将智能化改造、成果转化、技术改进、创新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纳入行业评价与国企考评指标,鼓励湖南制造业企业依托本土开展智能化转型;吸引鼓励细分行业一级市场创新型金融机构和行业知名投资机构来湘调研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本地创新投资力量,鼓励湖南优势产业资本参与在湘创投。推动技术资产质押融资认定,加强扩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覆盖,创新科技企业贷后管理机制,支持银行开展科技人才贷、企业积分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成果转化、技术变现和股权投资退出机制。加快建设技术产权交易所、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优化区域创新战略布局,提质升级优势区域。湖南正依托长株潭“三谷多园”产业科研布局,推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汇集产业、人才、研发、金融优势,将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成为科技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进而成为湖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