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湘潭市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琳,行医近30载,治疗病人无数,待患者如亲人。
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
3月7日,记者在湘潭市中医医院病房见到曹兰芳——一个将李琳视为救命恩人的老人。
“那年我深度昏迷,是李医生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看,现在我又活了10多年,身体蛮好!”说起李琳,曹兰芳滔滔不绝。她耳聪目明,根本看不出已是84岁高龄。
2008年夏天,曹兰芳中暑昏迷不醒,住进李琳所在的内科病房,一度生命垂危。作为科主任的李琳不放弃一线希望,中西医并用,与同事合力抢救7天,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经她悉心呵护,曹兰芳顺利康复出院。
从这以后,曹兰芳把李琳当作亲人,身体不舒服时,她总是打电话向李琳咨询。李琳从不推辞,无论多晚,耐心答疑,或马上安排住院。采访中,曹兰芳多次动情地说:“她是我的救命恩人!”
如今,曹兰芳每年都到湘潭市中医医院住院调理一段时间,用她的话说:“只要看见李医生的笑容,病都好了一半哟!”
“不过,我也有一个烦恼。”曹兰芳对记者说,“我不晓得要如何感谢她,每次送点吃的,她都不肯收。”
“您把身体养好,活过100岁,就是最好的礼物!”一旁的李琳笑道。
希望让患者“少挨一刀、少打一针”
成为一名好医生,是李琳年幼时立下的志愿。那个年代,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西医成为很多医学生的选择。相比之下,中医“门可罗雀”。
李琳却坚决选择“冷门”。“很多人劝我学西医,说以后好找工作。”她告诉记者,“在我看来,学医的最终目的不只为了谋个职业,而是要帮病人减轻痛苦、治好身体。我是文科生,爱好传统文化,中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有浓厚兴趣。”她说。
1995年,李琳从湖南中医学院毕业,进入湘潭市中医医院工作。近30年奋斗,她从一位青涩、柔弱的女大学生,成长为身着白大褂、独当一面的“女战士”,获得“湘潭市名中医”称号。她领衔的老年病科,已成为省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优势专科。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是李琳学医时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她的初衷。“我希望用中医医术,让患者‘少挨一刀、少打一针’,花更少的钱把病治好。”李琳说。
有一次,她接待的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心衰等,下肢动脉闭塞,导致病人供血不足,脚部溃烂,很多医院建议截肢。然而,病人年纪大了,截肢风险很大。多次西医诊疗结果不理想,患者家属慕名找到李琳。
“患者情况棘手,说实话,我们并没有多大把握,但既然来了,就要全力医治。”李琳带领同事认真制定诊疗方案,让患者足部局部化腐消疮生肌,同时内服汤药整体调治,促进机体恢复。半年后,该患者下肢血循环明显改善,足部坏疽好转,伤口愈合。之前卧床不起的老人,后来竟可以拄着拐杖行走。家属欣喜地说:“不开刀、不截肢,这简直是奇迹!”
处处替病人着想
“我们当医生的,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处处替病人着想,降低医药费。”李琳常在科室灌输这样的观念。她所接触的患者,70%是患慢性病的老人。李琳注意到,一些反复住院的慢阻肺患者,不仅自己痛苦,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她带领科研团队从经典古方入手,将经方引入临床,与药剂科联合开发,研制出“参蛤胶囊”,用于治疗慢阻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经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成果鉴定,其疗效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获得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琳和团队不仅要兼顾日常医疗工作,还要追踪病患情况,及时统计数据。由于处在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十分有限。“从事中医药科研的人才稀缺,人力严重不足,我们夜以继日才完成科研任务。”李琳说。
李琳对病患如亲人的态度,潜移默化感染了很多年轻医生。该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罗彬回忆,查房时看到患者咳痰困难,李琳会立刻拍背帮患者排痰。“若在病房看到行动不便的患者做完体格检查,她还会帮患者穿好袜子,整理衣物。”罗彬说,一位医者的医德,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湘潭市名中医,找李琳看门诊的病人很多。几乎每次门诊,她都要延时下班,直至将最后一位病人看完。“大家挂我的号,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李琳说。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让我们基层中医医生有了更大的信心与底气。”李琳说,她将一如既往当好中医药事业的贡献者、发扬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