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文化繁荣兴盛助推民族伟大复兴

  李红革 郭昱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前提。我们唯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其中,意识形态对于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把握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往往从思想领域的混乱开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具体到文化建设领域而言,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文化创新创造不是孤芳自赏、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要立足当代中国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坚持与人民同向同行,从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文化创新创造的智慧和经验,形成更多文化精品,同时注重以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文化创新创造,不断创新数字技术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方法、路径途径等。

  用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反复证明,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只有用文化来凝聚共识、消除分歧,才能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中形成坚强的向心力和强烈的认同感。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利益格局处在深刻调整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影响,兼顾各方利益的任务更艰巨,凝聚共识的难度加大。越是思想认识多元,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功能,做到以文聚力,不断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激荡人心,才能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奋斗意志和团结力量,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研究员,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研究”(22ZDA012)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