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徐秋良先生的长篇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生动地塑造了红军将领黄公略的英雄形象,出色地在寻找中讲述好了红色故事、英雄故事,是引导广大读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范例读本。
一部带有传记性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创造性撰写,是需要讲究创作方法的,怎么样拉开架势,人物形象的安排以及各种事件的进展,怎样才能营造出典型环境中使典型人物形象地立起来,并充填进大量的细节描写,这种创作方法,首要的是归纳到四个字——谋篇布局!
应该说,《红土地上的寻找》的整篇故事,是以主人公牛均田、黄公略、江天健三条主线来叙述展开的。奇妙的就在这里,三人的故事齐头并进,组合得有条不紊,最终落实到了一点,突出了黄公略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更为奇妙的是,作者设下的悬念——寻找!虽然说是在寻找黄公略的墓地,这是作者的巧具匠心,也为此铺开了整个故事的篇章,但当读完通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或者说是掩卷沉思的是,寻找,寻找到了什么?分明是使人寻找到了一个民族崛起的灵魂,生生不息、世代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而这种民族自信,又源于文化自信。这种寻找,是要继续发扬光大的,而不是将之丢失!这就是这部小说真正的思想内涵以及灵魂所在。
黄公略这一条真正的主线在小说中的主导作用,就像一条主要的河流,容纳下了两条支流的汇入,哪怕是以宽容的胸怀包括像江天健这样的须待救赎的“小支流”汇入进来,才形成了浩浩汤汤的奔腾的江河。牛均田的寻找就更不是一般的寻找,与其说是他要寻找老首长黄公略的墓地,倒不如说是他亦在寻找千千万万英烈的灵魂,为了共和国的建立那种前赴后继慷慨赴死的精神。那么,江天健通过寻找黄公略墓地是要寻找什么?同样,他也在反思,国民党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因为其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这就是长篇小说《红土地上的寻找》的成功之处,而且是主旨意义上思想深邃的成功之处。
就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来剖析,作者恰恰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三条主线,撒得开,收得拢,正好弥补了史实不足带来的遗憾。试想,黄公略将军由于牺牲得太早,许多史实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的,虽然说有别人记录和整理的东西在,但还不足以使人们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来深刻地了解黄公略将军其人。文学创作是一个高深层次的展现,如果把黄公略的事迹平铺直叙地描述下去,必然会落入别人记录和整理的史实窠臼,高明的作者一般都会掂量掂量的,甚至根本无法下笔。然而,徐秋良先生却是敢写,而且写得有声有色,别具一格,驾驭全书,这与他高超的艺术功底与创作方法不无关系。
有了好的谋篇布局之后,人物就有发挥的场地了,作品中黄公略将军才有纵横捭阖的艺术舞台,一个一个的活生生的人物才会合情合理地相继登台,演绎出一曲曲悲壮的颂歌。这样的谋篇布局,也使作者自己有了充分的发挥余地,从而使读者感觉不到枯燥无味,也使得各种倒叙和顺叙的手法顺理成章,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把捏得住的呀,一个一个的细节组成竟然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样,一气呵成,读来是那样亲切。其实,作者何尝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战争”指挥者?总揽全局成竹在胸,这就是作者巧夺天工谋篇布局的魅力。
当然,在好的谋篇布局里,作者还应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原因。作为一个小说家,不仅要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史及命运史,理解每个人物(包括最有罪恶的人物)多少都具有的命运的悲剧性。这才是艺术家俯瞰整个社会和各种人生历程时所特有的心态,包含着艺术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红土地上的寻找》上看,作者是具备这个基础的,否则,作品不会如此成功。再有,语言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特色之处,修辞手法的讲究、优美通畅的语言成就了这部佳作。
徐秋良先生历时四载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描绘了黄公略将军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刻画了一位信仰坚定、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叱咤沙场、忠实践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将军形象,讴歌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红土地上的寻找》,徐秋良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