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如今,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算法”成为一项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精准推荐,它改变了过去“人找信息”的搜索模式,逐步实现“信息找人”。
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显然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从直接层面而言,“算法”确实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将“感兴趣的信息”推送给“感兴趣的人”。例如,有人喜欢做菜,有人喜欢阅读,有人喜欢历史,有人喜欢天文。在“算法”之下,都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不是所有的“算法”都是保持着技术初衷,有的“算法”实际上成了“算计”。比如,不少平台将“算法”运用在了真假难辨的广告营销上,运用在了强人所难的商品推广上。更为恶劣的是,有的用在了“精准诈骗”上。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搜索了一款食品,也就是“当时想吃一口”,并非“多么的挚爱”。笔者当时只是在手机上的一家平台上进行了搜索。奇怪的是,此后的一周多时间里,无论使用哪家平台的软件,都会收到这款食品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甚至有商家直接拨打笔者的电话询问。就算是浏览普通的信息,也会被导引到不相干的商品售卖平台上。如此“算法”就俨然变成了“算计”。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数据局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数据产量已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0.5%。更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总量或占全球近30%。显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这也意味着很容易发生“数据被滥用”的现象。
说到底,“算法”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造福社会,利用不好危害社会。“算法”不能变成“算计”,需要有关部门给“算法”立好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