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白石的诗与画:
“当下人”的不舍与创新
——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

    齐白石旧照。资料图片

    《芙蓉小鱼》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编者按

  苏轼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意为写诗与作画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近现代艺术巨匠齐白石以书画闻名,但他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诗富有生趣、返璞归真,又与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2024年1月1日,是齐白石诞辰160周年,《湘江周刊》刊发此文,作为纪念。

  冯朝辉 张晴羽

  齐白石先生在谈到自己的诗、书、画、印时,曾自评“诗第一,画第四”,《白石老人自述》中也有过这样记载:“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

  从上述言语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极其重视别人对他诗的评价,也非常渴望别人对他诗的首肯与赞美,实际上是在意别人对其文化的评价,因为“文字能力的高下向来是中国画家文化底蕴的代表”。作为农家子弟的齐白石一生都在努力向文人阶层靠拢,此种情况下,作如此的强调便不难理解。

  作为后世之人,我们当如何正确地看待齐白石的诗与画呢?

  可以这么说,齐白石的诗与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如果你喜欢齐白石画中的大俗大雅,那么你必定欣赏他诗中的白话与格律;反之如果你将其画中的“俗”视为没文化,那么你必定认为其诗皆为“口头语”“顺口溜”。

  诗画兼具时代新风

  湖湘文化是中原正统儒学与荆楚人刚烈、倔劲的个性在湖湘地域内相互渗透、糅合的产物。它体现出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勇于思考、敢于革命与创新的进取精神。作为齐白石艺术人生的母液,它同样体现在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中。

  作为一个跨越新旧历史时期,历经社会大震荡,思想大革新的人,齐白石身上兼有新旧两个时代的特征,他的画同他的诗一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又接受着新文化的冲击,他一面回望过去(传统),一面又追逐时代新风(未来),始终带着“当下人”的不舍与创新态度。因此,观念与时代赋予齐白石的矛盾性与互通性充分地影响着齐白石的诗学观念与书画艺术走向。

  且看作品《双蟹图》画面题诗:

  多足乘潮何处投?草泥乡里合钩留。

  秋风行出残蒲界,自信无肠一辈羞。

  这是一首自作诗,创作上始终没有背弃传统的声律规则。在发现自己诗艺不精时,齐白石常对诗的格律、音韵、技法、典故勤加揣摩练习,以弥补不足,努力赶超身边的世家文人,这一点《齐白石自传》中有过明确的记载:

  回家以后,自觉书底子太差,天天读些古文诗词,想从根基方面,用点苦功。有时和旧日诗友,分韵斗诗,刻烛联吟,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肯苟且。

  应该说,齐白石的诗虽略口语化,但仍属旧体诗范畴之内,与近代学者胡适推广白话诗所作的“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之类的“新文学范本”有着本质的区别。齐白石两次编修诗稿时都特地请近代藏书家、文学家樊增祥等帮忙删去音律不佳者,此举可以视为其精神归属于旧体传统诗范畴一个较为充分的例证。

  然而他的诗在内容与规范上又与旧体诗不完全相同,在揣摩清楚诗词艺术的“镣铐规则”后,齐白石更加有底气,如同他的画一般,弃雕饰繁杂,追求清新自然。于是他中年以后的诗不重辞采,诗风日益质朴清淡,正如其五十岁自言写诗:“皆口头语也”。这也是齐白石的人生态度,所以也势必体现在他的绘画艺术中。构图上,他严格地遵守文人画的法度,诗、书、画、印皆用心推敲与经营,可谓遵循传统,有着传统文人画的特质。但同时又积极创新,迎合时代新风,于绘画内容选择上,以及画面险峻的构图、艳丽的设色、大面积使用墨块等方面大胆突破、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白石的诗学与艺术观念在这种坚守传统桎梏与欲摆脱传统桎梏的矛盾中逐渐融合,构成了他笔下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诗画兼具雅俗共赏

  齐白石是从中国平民百姓中走出的文人,不仅带有典型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气质、修养与格调,又深谙普通民众生活,有着下层人民的纯朴、天真与童趣。

  “衰年变法”后,齐白石的绘画得到了雅俗共赏的美誉。他的诗也是如此。

  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燕归来图》为齐白石79岁所作。画面上老人题写了一首自作诗:

  七千绕道莫徘徊,叶落金陵秋气衰。燕子南巢终是客,西山犹在好归来。

  此诗符合近体诗的声律规则,是一首相对规范的七言绝句。绘画全幅布势均衡,笔墨氤氲,细微处精心刻画,省略处意境悠远。诗画相彰,不失为雅,乃中国文人意境表达抒发的典范。我们说齐白石的诗、画雅俗共赏,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俗”大概是大多民间书生、画工难以逃脱的通病,而“雅”是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不基于此,无法谈雅俗共赏,这也正是齐白石诗画作品的可贵之处。

  受新文化浪潮的影响,齐白石于绘画中积极谋求创新发展,在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之功,为“雅”筑牢了基础后,他大胆创新。

  齐白石说:“我平日常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于是他写作诗文以口语、俗语、俚句入诗,是可谓“俗”。但因为有了中国诗词格律、音韵作基础,虽然语言上近“俗”,诗格、诗韵上却并不俗。绘画上也是如此,他取农事生活、乡村野趣、草蔬瓜果入画,题材可谓之为俗,但却因为严格遵照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法度、技法,文人的诗、书、画、印四艺尽现,共筑画面均衡,故其所选之物虽“俗”,画面却不“俗”。对于齐白石来说,无论是作诗还是作画,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才是好的。

  诗画兼具叙事特征

  齐白石的诗和画都有着明显的叙事性,宛若故事情节,又似涓涓溪流,次第流淌、铺展开来。叙事性的诗搭配上叙事性的画,使得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具有格外强烈的故事性和诉说感,即使是对单个物象的描绘也能恰当地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现藏于北京画院的一幅作品,画面题诗一首:

  池上有芙蓉,倒影来水中。水中有双鱼,浪碎芙蓉红。

  虽是一首五言绝句,但却表达得较为生动,鱼尾打水的叮咚声,和搅碎又重聚的水中花影,可以即时地随着诗句浮现在读者的感官里。同时画面以红花墨叶法绘就,同五言绝句一样,颜色简单,笔墨随意、轻松,和诗一同述说着生活中的岁月静好。真可谓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诗画兼擅师古与揣摩

  齐白石是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高产画家,仅为题画之需所作的诗文为数就不少,笔者曾对《齐白石全集·诗文卷》中所录齐白石的题画诗进行过统计,达425首之多。查看这些题画诗可以发现,齐白石并不避讳对前人诗作的借用、改写与化用,对其自作的同一题材甚至是同一首诗亦反复揣摩、使用。看北京画院收藏的《风竹图》和《墨竹图》,齐白石即反复借用了晚唐诗人郑谷的诗句: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全诗意境优美,通篇不着一个“竹”字,但句句均未离开竹,句句如画,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他的这种反复师古与揣摩,同样在他的绘画作品上也有体现。齐白石对前人(徐渭、八大山人、金农等)的画作反复地临摹,并会作相应的画面调整。在题画诗的题材和内容选择上,齐白石对自己师学绘画的几位老师的风格亦有着明显的借鉴,如对徐渭、李复堂、吴昌硕等人的诗。

  作为一座永垂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丰碑,齐白石为后人所留下的财富是巨大的,他为中国画于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齐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水的清香……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却包含着一切。”

  对于毕加索的这一评价,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褀又将其向文学方面进一步延伸道:“毕加索说的是艺术,但是搞文学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想想他(齐白石)的话。”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于文学上的发言是很有分量的。汪曾祺以一个“纯粹的文人”的视角看到了齐白石绘画作品中的意蕴,并试图以此去指导文学,这也从侧面说明齐白石的艺术所具备的文人特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