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米有什么乾坤?“师徒”二人共守怎样的初心?请看——
一对“科研搭子”的大米改良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11月29日晚上7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林亲录接到农民朋友黄庆明的一通电话,立即开车往南县奔去。

  从长沙到南县两个小时的车程,林亲录已记不清走过多少回。初冬的夜晚,万籁俱寂,车窗外的点点灯火越来越稀少,他的内心却火烧火燎,反复琢磨着电话里黄庆明的那几句话。

  “换了新的稻谷品种,碾米设备的参数要重新调整,怎么也搞不定。”

  林亲录知道,如果不是十万火急,黄老弟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给他打电话的。

  一个是在长沙教书的大学教授,一个是在南县卖大米的新农人。他们是怎么认识的?林亲录对黄庆明的事又为何如此上心?

  故事还要从6年前的“一粒米”说起。

  “我俩算是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有闯劲、有干劲、有想法。”2017年,林亲录第一次见到黄庆明,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一般。

  那时候,电商销售还是个新鲜事,黄庆明是南县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率先把农户家的大米放到网上去卖。然而,销售渠道虽然拓宽了,但收益并不见长。

  “本质上还是卖大米,谁卖、放到哪里卖都一样。”黄庆明琢磨着,要把米“卖出花样”。

  如何实现?黄庆明在密密麻麻的用户评价中发现,除了“香”,消费者还注重米的“鲜”。“如果有人能帮我解决大米储存保鲜问题,就太好了。”

  黄庆明和创业小伙伴花了半年时间,跑到全国各地的高校找专家求一个“锦囊妙计”,最远到了吉林,但都没有收获。

  一次,听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个国家级稻谷加工实验室,他决定去碰碰运气。

  这一碰,就遇见了林亲录,他既是院长,也是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绕了大半年,没想到专家就在家门口!”黄庆明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把自己的想法统统说给林亲录听。没想到,林亲录的研究领域正是稻谷保鲜与精深加工。

  看着眼前这位性格虎虎、滔滔不绝的农民小伙子,林亲录内心也跟着“燃”了起来,他正愁自己团队的研究没处落地。“我俩算是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款以“充氮保鲜”为卖点的新产品上线了,订单和好评源源不断。

  “要做新一代大米行业的领军品牌,这是林老师给我的启发。”短短几年,黄庆明与周边180多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成立了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建设了1500亩现代综合农业产业园,帮助农户每亩产值增收2000多元。

  “对米珍产业的前景,我们的信心是坚定的!”

  “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碾磨掉了稻谷营养的精华,而通过AI靶向碾磨技术生产的米珍米将其保留了下来,能有效降低人体患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每当谈起米珍米,林亲录就开启了“话痨”模式。“我的团队已经研发了生产米珍米的技术,就是缺少落地和产业化的机会。”

  于是,林亲录决定与黄庆明再度联手。

  2021年9月的一天,双方团队相约在长沙。饭桌上,林亲录郑重地说:“庆明,我们一起努力,把米珍米的研制和产业应用做起来!”

  回忆那天的场景,黄庆明感慨万千:“我知道米珍米的研究是林老师的心血,我义不容辞。”他当即向林亲录连敬三杯酒,这是他无法言说的感谢,也是重达千斤的承诺。

  从那之后,这对“师徒”成了最亲密、最默契的“科研搭子”。

  对于林亲录而言,去南县是家常便饭,而黄庆明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米厂的科技升级上。

  2023年1月,第一粒米珍米成功孵化,之后迅速量产,在大米加工史上首次实现了大米米珍层(亚糊粉层)的精准保留。

  6月,米珍米产品在第十九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上惊艳亮相,因其软糯香甜口感好实力圈粉。

  7月,林亲录在我国首次人工智能靶向碾米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作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遗传育种专家胡培松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一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捷报频传,归根于两人的“双向奔赴”。

  林亲录认为米珍米的研制进展如此顺利,得益于黄老弟的大力支持和不分昼夜的投入。黄庆明觉得,正因为有了林老师的点拨和鼓励,他才找到前进的方向,企业才能掌握核心科技、提升竞争力。

  现在,这对老友正着手筹建米珍研究院,“对米珍产业的前景,我们的信心是坚定的!”

  “这是我们真正的初心”

  在旁人看来,林亲录和黄庆明互为彼此的翻版。同样行事风风火火,同样做事专注认真,最重要的是,两人坚守着同样的初心。

  黄庆明回乡创业是为了让家乡父老富起来,让农民真正有利可图。但创业初期,他的父母始终不理解,好不容易打拼到了大城市,为什么要重走父辈的老路,回来当农民过苦日子?

  林亲录得知后,主动跟两位老人解释:“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饿肚子,知道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庆明回来是当新农民,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这番话也是林亲录说给自己的,他选择稻谷作为毕生的事业,正是抱着科技兴农的信念。

  但他无法反驳老人的是,这条路确实很苦、很难走。实验进行了千万次或许也得不到确切的结果,熬了一宿又一宿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可正是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才更有勇气和力量迎战一路上的风雨。

  6年时间,林亲录多年的科研心血“开花结果”,黄庆明也从一个投石问路的创业新农人成长为“乡村振兴大使”。

  米珍米研制成功后,林亲录和黄庆明还去到浙江、江西等地,把这项行业前沿技术带给更多人,造福万千农民。

  这对无话不谈的“科研搭子”继续耕耘着希望的田野,一如林亲录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这是我们真正的初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