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市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好种好“饭碗田”
——衡东县严守耕地红线稳固粮食安全纪实

  陈鸿飞 李永民 周健 颜伶俐 陈斌

  12月11日,天刚蒙蒙亮,露珠儿撒满青草地。衡东县大浦镇堰桥村养牛大户吴泽云早早起床,他把20多头黄牛赶到一处青草地,一群黄牛在田间悠闲地吃着青草。

  吴泽云告诉笔者,为了防止黄牛破坏耕地,他主动改变过去农场放养模式,将荒地利用起来种上草,以草饲牛、以牛粪反养草,逐步形成生态循环经济。“不管做什么营生,口粮田首先要保护好。”吴泽云说。

  《管子》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农民依恋土地,就如同依恋自己的母亲,何时都无法忘记。

  据介绍,衡东县有耕地面积6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8.65万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衡东县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县委书记谭建华说,衡东县全面推行田长制,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立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守住了耕地红线。

  节约一方土,收获一片天。“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崇华表示,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必须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开展新增耕地“春苗”行动,护好“粮袋子”。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守好每一寸耕地。

  “耕地是老百姓的饭碗,保护耕地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耕地是全村人的‘饭碗’,保护耕地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严守‘五个不准’……”12月10日上午,吴集镇莫园村党总支书记、村级田长段凯走出村部,他拿着“大喇叭”,开始例行动态巡查,大声宣讲关于耕地保护的村规民约。

  “莫园村有耕地面积1100余亩,人均0.4 亩。”段凯说,粮安天下,地为根本。只有群防群治、人人参与,才能筑牢耕地保护第一道防线。

  保护耕地,寸土必“珍”。今年,衡东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治理思路,把治水与守山、育林、理田、净湖、植草、护鱼结合起来,探索建立田长、河长、林长“三长”融合协同共治体系,实现全县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修复,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

  衡东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县里通过“三融三化”实现田、河、林一体治理,人力成本降低30%,资金投入减少38%,打通了田、河、林巡护的“最后一米”。

  河道有人管,林子有人护,农田有人守。衡东县建立联合巡查机制。县级“三长”每季度一巡查,乡级“三长”每月一巡查,村级“三长”每周一巡查,常态化开展“一巡三查”。

  “截至今年12月上旬,衡东县已设立县、镇、村、组四级田长5522名。”副县长陈宏建介绍,形成耕地保护的强大合力,加强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

  同时,衡东县探索构建“一长三员、党员带头、群团助力、三长协同”工作体系,县自然资源和农业、水利、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统筹配合,联合监管、联合执法,严肃查处、依法打击破坏耕地、河湖、林草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全县生态和粮食安全。

  农田里多了一双智慧“天眼”,实时监测保护耕地

  总投资228.59万元的石湾镇荷塘村水田开发项目,新增水田16.95公顷;总投资820.44万元的大浦镇狮塘村、锣塘村水田开发项目,新增水田49.64公顷;草市镇桐桥村水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28.8公顷……

  近三年来,衡东县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80.7881公顷,其中,水田67.5338公顷;实施土地开发项目10个,新增耕地237.5915公顷。其中,新增水田100.5546公顷,旱地137.0369公顷,远大于占用耕地面积。

  目前,衡东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压力日趋增大。“要想确保耕地面积一亩不减少,必须‘管’‘造’结合。”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谢正辉说。

  近日,在大浦镇堰桥村20组,一场利用“天眼”实时监测系统保护耕地的观摩活动举行。一村民驾驶着挖机,开到一丘农田里。“天眼”发出预警信息,很快传到组长尹明生的手机上。尹明生赶赴现场核实,随之将信息反馈到“天眼”系统。这是衡东县利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保护耕地的场景。

  近年来,衡东县与铁塔公司合作,在大浦镇堰桥村一个山头上,试点建立“天眼”实时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覆盖堰桥、长丰、大明楼等5个村1.5万亩耕地,可对耕地实时进行监控,实现“地动我知、一知必查、一查必果”。两个多月来,共收到“天眼”预警监控系统警示3次,及时制止滥占乱用耕地行为1起。

  “管”要管得住。“给耕地保护装上‘天眼’,通过人防+技防织密耕地保护防护网。”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对违法占用耕地,坚决遏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合法占用耕地,必须实现占补平衡,占用一亩,要补充一亩。没有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就不能占用耕地搞建设。

  截至今年12月上旬,衡东县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64个,总投资4.4亿元,总建设规模21360.7公顷,有效改善基本农田耕作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地力和质量,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造”要造得好。“衡东县结合未利用地开发、废弃矿山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空心村’整治等。”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说,要新复垦更多的优质耕地,坚决守住全县耕地红线。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田姓“农”,良田种粮

  近日,衡东县自然资源局执法大队在开展自然资源动态巡查中发现,洣水镇采霞村34组村民阳某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建筑占地面积201平方米。

  执法大队当即对阳某下达停工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恢复耕地。阳某拒不履行责任,在多次沟通未果的情况下,衡东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对违法建筑强制拆除,迅速恢复基本农田的耕种条件。

  “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衡东县委书记谭建华表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目前,衡东县实际完成耕地恢复面积3434.44亩。 

  农田姓“农”,良田种粮。“根据政策,对一般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要实行年度耕地‘进出平衡’。”衡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崇华说,今年,全县耕地流出面积61.51亩,流入面积达97.59亩,流入大于流出,全面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截至目前,全县耕地流出面积1195.76亩,流入面积达2157.15亩。流入大于流出,全面落实了耕地“进出平衡”。

  在荣桓镇锡岩村,笔者看到,几十亩被挖塘养鱼的耕地通过整治后,现在全部恢复成水田,种上了稻谷。“村里这两个图斑是今年恢复的,面积35亩左右。”锡岩村党总支部书记董正东告诉笔者,恢复的水田种植了早晚稻,亩均产量1000公斤左右。

  耕地,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粮食之母。

  今年,衡东县在全县开展耕地保护“脚步丈量、利剑出鞘”专项攻坚行动。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县里通过“利剑出鞘”查处一批典型案例,形成高压态势。

  “这次专项攻坚行动期间,我们约谈吴集、新塘、洣水、石滩等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位负责人说,截至11月底,衡东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存量问题(86块图斑)整改销号率达100%,名列全省第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增问题销号率达94.85%。耕地恢复已完成工程施工3281.79亩,落实耕种2320.07亩,省级确认1481.08亩。

  “耕耘者深深懂得,抛弃了土地就抛弃了希冀,就抛弃安身立命的根基。离开了土地就失去脊梁,就失去了家……”

  想要端牢饭碗,就得保护好耕地。“‘十四五’期间,衡东县将把耕地保护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和‘敢亮剑’的大决心,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等违法行为。”县委书记谭建华表示,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永续利用等要求,采取硬招实招守好种好“饭碗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