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生
在湖南长沙,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都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的人,名叫黄瑞冬。
1990年3月,黄瑞冬从江西瑞金老家入伍,被分配到湖南省军区,从事打字员工作,那年他正好18岁。业余生活需要一点精神寄托,于是,他拿起笔来,踏上了学习书法的旅程。他通常晚饭一吃完,就马上练习书法,一直练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甘苦自知,自得其乐。那时,他的书法水平已经崭露头角,成功入展1993年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书法作品被文旅部收藏。
转业不转行。黄瑞冬从部队转业后留在了长沙,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对于他来说,毛笔就像吃饭的筷子一样,不可或缺。2003年起,他开始专门从事书画杂志工作,刚开始是在《湖南书画》工作,后来到《书画精粹》。这一行当较为清贫,但是他心性恬淡,在喧嚣中坚守真淳,静心养性,常常将自己关在书房静心阅读历代书法史论。从这时起,他的书法从实践推向理论的纵深,从晋唐写经中吸取营养,又重点临习唐楷、魏碑经典作品,将多种笔法糅合到一起。在容易浮躁的年代,认认真真地钻研一件事,很难得。黄瑞冬把书法当作事业,当作人生的挚爱,做到择一事爱一生。
三十多年来,黄瑞冬坚持工匠精神,书写自己的人生。他的小楷作品主宗钟繇,专心临习魏晋时期其他小楷名作,对敦煌写经书法亦下苦功,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小楷《心经》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注入生命力量的作品。他抄写《心经》始于2003年,到了2007年,书写的格式、笔墨,乃至纸张都形成了一定制式,养成习惯。如今,抄写《心经》已经成为他的日课,近20年来,几乎没有间断过,黄瑞冬的《心经》小楷抄写已近万遍。写小楷是体力劳动,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这个过程练字也练心。据黄瑞冬说,他书写时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耗时磨志,正心诚意,做到“提笔自然、放笔自然”。在他看来,这个变化的过程才是“最大的收获”。细观黄瑞冬的小楷,笔法精到、字体端庄,结体方正匀整,线条饱满圆润,字里行间满是清秀、刚劲的气息,法度井然,趣味横生。
作品是有价的,情怀是无价的。黄瑞冬一直怀有革命历史情怀。近年来,受当地文物部门之托,他为长沙各处纪念旧址书过近20处牌匾。其中包括“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上坪会议旧址”“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等。这些作品都要费心费力,更要耗费诸多时间,可黄瑞冬一点也不糊弄。为了写好这些牌匾,他查阅了许多资料,希望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各类档案馆、博物馆也经常会向黄瑞冬约稿,对于各项邀约,他总是持“敬重”之心,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他说:“要对得住时间的沉淀,是我为自己树立的标准。”
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他主张以传统为基础然后再突破、创新。黄瑞冬认为,学习传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临帖,明代董其昌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临帖要一面临一面记,仔细揣摩范本的用笔,结构特点,将其记住,反复练习,直至既像又熟。第二阶段,还要临帖,可称“意临”,是要在前一阶段坚守一家“真临”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广泛涉猎传统经典作品,吸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将第一阶段所掌握的东西加以运用、表现,做到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既要像,后又不像,就是说有所发挥和创新。正所谓,学古而不泥古。临写碑帖之后要将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文化修养融入其中,才能赋予作品新意。唯有从优秀的传统经典中深入进去,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