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顺鑫
作为20世纪至今中国美术史上广为人知的艺术教育大家,戴泽承袭了徐悲鸿的创作风格与美育理念,培养了靳尚谊、詹建俊、孙为民等一批美术名师,参与构建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更以大量描绘日常生活情境的中小幅创作,铭载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近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戴泽艺术基金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支持,美仑美术馆承办的“择日相见——戴泽和他的朋友们”艺术特展拉开了序幕,整体观之,展览的作品与陈列无不让人暖意盈怀。
戴泽认为,“绘画是一生的事情,要不停地画,不教一日闲。”受徐悲鸿的影响,融汇中西的绘画探索与大爱无疆的育人信念成为了戴泽一生的艺术追求。在绘画语言的探索中,戴泽在传承徐悲鸿艺术风格的同时,将自身对于绘画的个性追求融入其中,这便注定了他不会固守同一创作风格或者不断复制自己的绘画模式。在他的画作中,人物与事物的造型严谨朴实,绘画技法娴熟自然,其对于色彩与光感的持续探索,不仅展现了独特的绘画美学,更是影响甚至引领着师友们的绘画理念与作品画面。细品戴泽《男人体》《武陵源幻想》《海阔天空》等作品,一种源于内心的艺术尊重与绘画追求扑面而来,一种用画笔记录生活与赞美自然的精神令人感怀。再观其师友们的画作,如高潮《金色秋天》、马常利《高原放牧》、邵晶坤《荷花》、靳尚谊《旧东单市场》、龙力游《拾劈柴的女人》等作品均无独有偶地受之影响而展现出纯粹的艺术追求。不仅如此,戴泽在美育领域的多年深耕中,始终引导着学生将创作绘于生活之中,以此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大家,推动了中国美育的传承与发展。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即艺术创作题材的原型与模板,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即封闭了创作的源泉与灵感。一幅优秀的美术创作作品必然是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画家们不同的绘画语言而变得生动且耐人寻味。纵观戴泽与他的朋友们的作品,其围绕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可谓是中国近现代美育史上拓土引浆的生动诠释。例如戴泽的《我在中大艺术系的座位》《中央美术学院U字楼》《布达拉宫》《三峡》《张家界》、高潮的《大渔岛写生》、马常利的《高原暮色》、张重庆的《海边彩帆》、卫祖荫的《花》、张恳的《小夜曲》等作品。不论是描绘身边的场景,或是记录山川美景,这一幅幅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写生作品,是戴泽及其诸位师友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质朴的生活情结,故现实生活成了题材,而自然也成为题材。可见,艺术家们对生活题材的关怀与对自然题材新开发的呼唤永远是艺术的主旋律之一,也应被视为新时代美术创作发展的又一坚固基石。
如果说戴泽的艺术创作题材以现实生活为主,那么他对于自己身边的师友、同事及学生们的形象描绘可谓是真诚满满,对其家人的描写则更显真情。正如戴泽自己所言:“一个艺术家,只有融入真感情才能画出感人的作品。”在展馆中的一面粉红色墙面上,由近百只小熊玩偶组合而成的三颗爱心映入眼帘。细观之,其小熊玩偶的原型系戴泽于1951年为表达对妻子与孩子的思念,依据其妻子所寄照片创作而成的纸本水彩《小熊同他的妈妈》。戴泽以身边亲友师生为绘画源泉,以率性的心灵去创作,使一切形象朴实化、一切观念理想化,从而产生现实世界不可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心境,将自身的真情活现于作品之中。同样通过艺术表达对世界的爱的朋友们,如谷嶙的肖像油画《戴泽先生》、靳尚谊的肖像素描《杨淑卿头像》、龙力游的人物油画《爱子情深》等作品便是对其情感进行艺术表达的最佳诠释。戴泽与朋友们的真情流露所呈现出的朴素画作,印证了《庄子·天道》之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情感表达,使绘画呈现出朴素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除了“择日相见”互动场景及“睡”系列的数字绘画展示外,此次特展还打破了一般展览的常规解说,通过构建对应不同时期的戴泽AI人像方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作品的解说之中,为观者营造出新奇、温馨及易懂的近距离作品赏析氛围,赋予了作品展示的全新视角,也促使我们与戴泽及其朋友们实现真正的“择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