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心
今年国庆长假刚过,湖南博物院的“文化热”还未散去,汇聚在长沙坡子街的年轻人意犹未尽,一部《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的电视理论片又在网上引发热议,全网阅读量超12亿。而参与话题讨论的,大多是那些刚从古街古巷等文化场所出来、走在时代潮头的青年一代。
在这个节目中,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代言人,孔夫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话题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学术不同的两位思想家的“相遇”,初想不可思议,细品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节目让年轻人如此关注、话题满满,恰恰说明,“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百余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作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贯通着这样的逻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必须贯其脉、通其理。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广元市考察时指出,翠云廊古蜀道“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理念形成于长期的实践,源于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和发展,随着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法规的相继出台,“蓝天日记”不断刷新天数,“绿水青山”不断成为“金山银山”,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永续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只要深入观察就可以发现,在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都遵循着“两个结合”。从生态治理到依法治国,从“全面小康”到“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和智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是历史的结论,是自信的宣言。
民族有血脉,也有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运用中国古语“实事求是”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发现“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郭沫若同志曾写下一篇《马克思进文庙》的“穿越文”,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和恢宏丰富的想象力,让马克思与孔夫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受到人民的欢迎,并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也正是基于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抛弃了这“两脉”,无异于割断连着母亲和胎儿的脐带,无异于毁掉了长江黄河的山根水源。
6月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一场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些重大思想观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经过历史沉淀后的深刻总结,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把中华民族的文脉推向更加壮阔的未来,把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紧密连在一起。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我们拥有无比强大的底气和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极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实践的深入,还将在“两个结合”中实现新的发展。只有贯其脉、通其理,才能真正领会为什么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什么是长在中国大地、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息的科学理论。当我们领会了这些,就会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