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通讯员 戴佳静
今年10月,文旅部公布69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湘钢文化园榜上有名。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钢铁企业污染重、能耗高。湘钢作为我国南方千万吨级精品钢材制造基地,“十里钢城”为何能蝶变为旅游景区?
11月27日,记者走进湘钢寻找答案。
上班就像“在江景房‘打游戏’”
湘钢文化园内共有13个景点,涵盖企业发展历程、生产工艺、绿色环保等方面。“2021年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讲解员陈景凤告诉记者,最受欢迎的景点是“五米轧钢生产线”,一个揭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地方。
戴上安全帽,记者来到生产车间。刚进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我们都知道趁热打铁,其实炼钢也要趁热,前方就是加热炉在为钢板加热,足有1200摄氏度。”湘钢综合管理部公共关系科科长邓亮指着眼前的“大块头”加热炉向记者介绍。
爬上车间二层,记者看到,加热后红彤彤的钢板,通过辊道运输到初轧机口。反复滚动的辊道,将钢板自动调整到合适轧制的角度。
随后,将钢板送入初轧机内,在这里接受“塑型”。“通过对温度、轧制力等参数的控制,轧制后的钢板,可以变成用户所需的厚度与形状。”邓亮介绍。
完成第一次轧制,还只能算初步“塑型成功”。这时,钢板又会进入精轧机口,进行二次轧制。“这个过程,就如同照片精修,以求达到完美效果。”陈景凤打趣道。
两道工序完成后,高压水均匀冲洗钢板表面,清除其氧化铁皮。
“一块20多厘米厚的钢板,通过轧制可以变成几毫米甚至更薄。”邓亮指着身后一整面墙的照片告诉记者,“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等项目,都有‘湘钢制造’的身影。”
“被切掉的钢板尾料怎么处理?”记者问。
陈景凤带记者回到一层,指着头顶上方一台台小黄车说:“通过天车运输到指定区域‘回炉重造’后,又是一块好钢。”
令人惊奇的是,不仅天车内没有一名驾驶员,就连偌大的轧钢生产线,也见不到几名工人。
“他们在江景房‘打游戏’呢!”邓亮调侃道。
一会儿工夫,记者便来到“江景房”——屹立在湘江之畔的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控制中心。
记者乘电梯上6楼,透过透明玻璃,湘江风景一览无余。“江景房”果然不假!
进入控制中心,只见工程师坐在操控台前,通过远程天车控制磁盘,给车辆下发指令,起吊、运送、装卸……一套流程下来,行云流水,精准无误。
“你看,像不像打游戏?”邓亮笑道,“但这比打游戏难多了,开天车要先考驾驶证,持证才能上岗。”
这个智慧控制中心,也是五米宽厚板厂的神经中枢。记者看到,墙上布满了监视屏,工人可遥控炼钢、轧制、成品、入库各道工序。“这套数字可视化生产线,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让工人远离高温工作环境。”邓亮说。
废气、废水变废为宝
从智慧控制中心远眺,一根“穿着”蓝天白云“外衣”的烟囱十分醒目。陈景凤告诉记者,从企业排出的烟,全部经过除尘系统过滤,符合环保标准。“别看烟囱排出的是白色气体,其实是高温后形成的水雾,并不是污染物。”她补充道。
“我们给烟囱穿上漂亮的‘衣裳’,就是要改变大家对传统钢铁企业‘傻大黑粗’的印象。”邓亮说,现在,这里已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标志物之一。
湘钢地处湘潭市中心城区岳塘区,为大力推进城企融合,企业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湘钢文化园这样一座旅游景区,就是落实‘厂区就是城区’环保理念的生动实践。”邓亮说。
说话间,记者跟随他的脚步,来到另一个备受游客欢迎的景点——135兆瓦发电机组。
“眼前这个30万立方米的大煤气罐,在湘江对岸也能看到。”陈景凤介绍,为保证废气零排放,高炉、焦炉排放的煤气全部集中在这里。煤气罐连接着旁边两台135兆瓦发电机组,废气就是发电燃料。
“两台机组年发电量达23亿千瓦时,每年可为企业减少电费约14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万吨。”陈景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走,再带你去一个‘网红’景点。”跟随陈景凤,记者来到湘钢最大的污水处理中心——水艺馆。工业冷凝水、废水等通过收集、加药、澄清、过滤4道工序,在这里转化为达标的中水,实现水资源回收再利用。
“厂里的花草树木‘喝’的全是这些水。你看,它们长势多好啊!”陈景凤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在绿化率超50%的湘钢文化园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