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脚踏厚土 心系振兴
——武陵区推动保发展和保耕地“双赢”

  卓 萌  高照林  孙 静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武陵大地,“丰”景无限。

  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自然资源系统统筹抓好耕地保护与耕地质量、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关系,强化耕地保护监测、查处、整改、督察全链条监管,以科学规划保障乡村三产融合,推动保发展和保耕地“双赢”。

  全链条监管 牢牢端稳饭碗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武陵区作为常德市的主城区,土地非常珍贵,耕地保护任务异常艰巨。“武陵区严格按照省市各项部署,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耕地保护各项工作。”武陵区委副书记、区长寻健说。

  该区从耕地保护一盘棋、规划管控一张图、动态监测一张网、业务培训一堂课、政策宣传一本书、田间地头一块牌、田长责任一张卡、督察执法一把尺、整改恢复一根绳“九个一”入手,坚持以耕地一体化保护扛牢粮食安全责任。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自然资源管理格局,实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全区建立统分结合、协同作战的土地执法、查处新机制,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发改、市场监管、交通、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制度,与公安、检察、法院、纪委监委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制度,构建起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体系,耕地保护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耕地保护,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田长制落实落细,田长制体系不断完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为推动田长更好履责,今年武陵区创新开办“田长学校”,11月份,邀请省厅专家为区、乡、村三级田长集中讲授耕地保护暨督察执法专题课,把最新的土地政策送到基层;走进乡村举办6期乡、村、网格田长学习培训。通过学习耕地保护“专业课”,推动田长做到思想认识清、政策清、职责清、底数清、任务清。区自然资源局党员干部还走进乡村屋场会,与村民们话家常、聊“耕保”,答疑解惑,引导大家合理合法用地。

  “人防技防”,实时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铁塔视频监测、数据网络分析、人工实地巡查等,全天候全覆盖实时扫描监测耕地的变化情况,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耕地保护24小时动态监测体系。

  田里出现异常活动,智慧监测系统立刻发出预警。“图斑快递”传送到村干部、村级田长手机上,以便其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查取证核实,让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严查严管,不丢一寸。武陵区着力对卫片图斑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持续组织违法用地存量清零、增量零增长“双零”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落实好占补平衡、进出平衡“两个平衡”,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和质量不减。

  该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芦荻山乡种粮大户魏某在未取得用地批准情况下,擅自将水泥坪硬化并搭建板房作为晒谷坪及农具堆放仓库,当即开展法律和政策宣讲,魏某懊悔不已。此时如果拆除复垦,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耽误生产。经过多方商议决定为该户补办用地手续。今年3月,该宗土地成功补办设施农用地手续并落实了耕地进出平衡。

  驻场监督,解剖麻雀。针对省田长办下发的关于武陵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任务清单,区自然资源局与区农业农村局对芦荻山乡芦山社区问题开展驻场式检查,成立驻场检查组,多次开展驻场监督检查,特别针对自查自纠反应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对首次、轻微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土地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采取事前劝导、事中整改、事后制止等方法,引导当事人主动纠错、自我纠错。

  篱笆扎牢,饭碗端稳。武陵区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最终目标,在充分尊重生产实际、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狠抓跟踪督察,确保复耕复种到位。

  今年4月,区自然资源局执法人员巡查发现,河洑镇岩桥社区有经营户未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修建鱼塘。执法人员及时约谈当事人,依法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迅速行动,在15日内恢复土地原状。据统计,今年以来,武陵区共有15宗首违、轻微土地违法行为通过非行政处罚方式处置到位,既解决了问题、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减少了群众的损失,彰显了行政执法人文温度。

  目前,全区无耕地恢复任务,已完成2022年国家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023年无国家督察反馈问题,存量月清“三地两矿”违法用地整改全面清零,连续33个月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武陵区以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保护与发展并重

  赋能乡村三产融合

  “东蔬西果、近郊文旅”,构成武陵区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格局。位于丹洲乡的金丹银河产业乡村振兴示范片成为热门打卡点。其中,义渡村“艺丹沅”文艺部落,汇聚一批陶艺、绘画、民谣创作以及民宿小院,不仅城区市民周末休闲有了好去处,当地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不断提高。

  义渡村成为常德城郊乡村振兴的“样板”,离不开规划的功劳。武陵区以业态营造为导向,对乡村风貌、配套设施等进行系统规划,重点考虑文化传承、空间预控、风貌营造等要素。区自然资源局建立项目库,指导建设项目实施,为乡村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作为市城区的武陵区,近年来产业项目建设需求不断增长。为兼顾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与保障项目引进和发展,在项目引进之初,武陵区自然资源系统便深度参与规划建设。该区汇聚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管理所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以三调结果、现状信息为基础,实时更新土地整理、农用地转用、卫片整改等土地管理数据,对接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交通、水利、教育等多个专项规划,切实做好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去年,丹洲乡老农夫果蔬批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发展100亩小香薯种植。项目建设之初,自然资源部门便和大户深入交流,帮忙选址,最终选定一片荒地。通过项目建设,把“插花地”和荒掉的土地平整出来,不仅保障了项目用地,还增加了耕地面积。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绘就武陵区村庄建设的美好图景。该区自然资源局充分结合省厅相关编制技术指南,在村庄现状发展基础上,合理引导村庄建设发展,确保建设与保护不冲突,确保村民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全面形成村、组层级乡村生活圈;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总量,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存量,科学布局产业用地,合理预留村民宅基地,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留白建设用地指标。

  面对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丹洲乡楠木村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耕地集约高效利用,确保土地不撂荒、不抛荒。园地发展黄桃、葡萄等产业,农田栽种小香薯、油菜、玉米等作物。全村802户农户中有412户参与土地流转,参与率达51.4%。

  乡村高质量发展呼唤长久稳定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武陵区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颁发工作,为盘活农村集体和个人资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芦荻山乡金狮堤村村民马勇青近日成为武陵区首个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的农户。证书内文记载有承包方代表、承包方式、承包期限等信息,土地坐落位置、承包面积等内容也一清二楚。

  承包地有了“身份证”,农民吃上“定心丸”。武陵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式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为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