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刘晓聪 黄星
“从地下转向园区,从能源到实体,攸县一直在寻求转型。”不久前,一份刊发在株洲媒体上的调研报告引起人们对攸县产业转型的关注。
自煤炭产业退出后,攸县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从矿区产业向园区工业转变。短短数年,园区企业发展至140余家,其中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企业42家,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发展势头强劲。
复杂严峻形势下,今年前三季度,攸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36.3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3.31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8%。近日召开的株洲市打造“三个高地”三季度讲评会认为,攸县先进制造实力显著提升,筑牢了经济发展“压舱石”。
从“矿区”到“园区”
——借力产业转移,培育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
立冬后,气温骤降。攸县产业园区吊塔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气腾腾景象。
前三季度,攸县14个项目竣工,25个新项目开工,31个续建项目全面复工。
正在试产的艾硅特项目是其中一个竣工项目。该项目由湖南艾硅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新建,规划用地100亩,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UV丙烯酸酯单体和树脂生产基地,预计年总产值10亿元。
艾硅特项目所在的攸县高新区,今年已引进6个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新项目。其中,松井汽车涂料项目投资20亿元,是攸县引进的首家上市公司项目,也是艾硅特的重要下游客户。
项目“串珠成链”,产业加速壮大,挺起攸县工业“脊梁”。
时光倒回10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攸县地下“流金淌银”,探明有煤、铁、锰等矿产资源20余种,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矿产开采高峰期,煤炭、生铁等采掘业产值占攸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所创造财税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均超过50%。
2013年后,受资源枯竭、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攸县煤矿相继关停并转,“煤炭大县”风光不再。
“山区矿区”的老路不通,攸县转战“园区厂区”,开辟一条全新的产业转型之路。
承担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转移的重要使命,攸县建成株洲唯一的化工园区、全省首批10家化工产业园区,湖南昊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安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株洲英东实业有限公司等精细化工企业相继落户。
培育制造名城,新材料是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的优势产业。株洲将有着良好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的攸县列为主阵地,将市级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办公室设在攸县高新区。
去年以来,攸县打响“园区大会战”,重点从功能型胶粘剂和膜材料两个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建链入手,绘制产业宏图,引导资源集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目前,攸县高新区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企业42家,去年总产值66.57亿元。
重返“湖南省经济十强县”
——“四轮驱动”,重塑县域产业结构
独木难成林。
转型提速,攸县在发展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的同时,推动绿色建材、特色农业、全域旅游发展,“四轮驱动”重塑县域产业结构。
绿色建材作为特色产业培育,目前聚集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等13家链上企业,与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组成“一主一特”产业,引领攸县经济发展。
园区之外的湘东山区,丰收在望。
一年一度的油茶采摘正抓紧进行。攸县共有油茶林52万亩,预计今年茶油产量1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
紧靠油茶林,到处是黄豆种植基地。以当地特有的“八月黄”为原材料的攸县豆腐(香干)产业,从作坊式生产向企业化经营转型。目前,攸县有豆腐(香干)企业、作坊400余家,年总产值逾2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近2万人。
广袤乡村,大有作为。
攸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农业品牌建设,将攸县豆腐、攸县米粉、攸县麻鸭、攸县油茶、攸县香干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攸县晒肉整合,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攸州六件宝”,深受欢迎,远销海外。
鸾山镇是攸县产煤大镇,高峰时有100余家煤矿。记者发现,细冲煤矿摘下了老招牌,挂起竹木加工厂的新牌子。加工厂今年产值有望达650余万元,吸引60余名村民务工。
“已有3家闲置煤矿盘活再利用,转为竹木加工、文旅等项目。”镇长虞益鹏介绍,鸾山镇在盘活煤矿的同时,整合资源发展旅游,全镇已有民宿55家。
观念一变天地宽。攸县深度挖掘山水、人文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系列精品线路、景点、民宿等。特别是今年,密集举办首届旅游大会、攸县“十大名菜”现场推介展示会等系列活动。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攸县纳入监测的两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9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50.31%、51.38%。
“湘东明珠”再放异彩,攸县近两年重返“湖南省经济十强县”,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