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孙文龙
“带来星星的哥哥姐姐什么时候再来?”开学已有两个多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山镇龙王湖村的孩子们仍然想念今年夏天村里来的那群“带来星星的人”。
他们是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慧湘村”科创教育实践团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湘西开展“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盛夏的夜晚,青年学生们在山坡架起天文望远镜,让山里的孩子观测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断龙山镇党委书记李国军由衷感谢这群有着无限创意和激情的年轻人,“是他们让孩子和村民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过得更好。”
在湖湘大地的广袤农村,一批批青年学子带着共同的使命开展“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实践服务,让芙蓉之花盛放在希望的田野,让乡村成为“向往的远方”。
深度链接
青春为田野带来诗意栖居
1998年,为圆寒门学子大学梦,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创立“芙蓉学子”大型公益项目,资助困难大学生。
顺应时代发展,2021年项目推出“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着眼于党和国家大局所需和广大青年成长所盼,为青年大学生搭建服务“三农”平台。
2022年4月,第一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启动,经过层层选拔后的120支团队奔赴乡村开展公益服务和产业调研。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21级博士生袁雪洋跟随团队来到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
白水洞村村落坐落在雪峰山下,依山傍水,当地还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虽然远看风景如画,但老屋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人居生活品质较低。
如何将传统村落改造成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是摆在这群“小建筑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是最重要的。
村民们希望依托花瑶的旅游自然资源,改造昏暗闭塞的老厨房,打造农家乐。团队就采用当地人可以学习的技艺和易获取的建筑材料,通过改善通风、采光等条件,将厨房改造得干净明亮。
村民没有场地举办篝火晚会,团队就在虎形山广场的改造中设计逐级台阶和圆形铺装,还将当地传统服饰上的颜色作为装饰色,打造能引起村民精神共鸣的文化广场。
团队的改造最终让古朴村落焕然一新,让村民诗意地栖居。袁雪洋感叹道:“只有真正去到乡村,才能切身体会乡村实际情况与图纸绘制的差别。”
精准对接
青春助力乡村奔向振兴之路
今年,“芙蓉学子·乡村振兴”迭代升级,从“端菜服务”到“点菜服务”,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域乡村发展难题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项目方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最终促成21所高校的120个团队与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每个团队最高获2万元“芙蓉学子”奖励。
10月28日上午,湖南科技大学阳光“椒”响团队回访了结对村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镇和平村,查看赤松茸的生长情况,对村民进行赤松茸种植培训。
和平村最大的产业是辣椒,它与专门研究辣椒的“椒”响团队正因此结缘。那为何要种蘑菇?原来,7月入村调研时,村民们告诉“椒”响团队,辣椒因为连作种植,土壤肥力下降,产量大不如前。
团队成员专业过硬、经验丰富,提出可通过“椒菇”轮作的模式培肥地力、增产增收,带队老师、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客座教授邓述东向和平村推荐了赤松茸。
邓述东告诉记者,“椒菇”轮作模式将在和平村两块试点辣椒田种植一年,辣椒产量预计提高15%,赤松茸的产量也可达到每亩3000斤,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若试点成功,此模式将在全村乃至整个白毛坪镇推广应用。
当高校研究团队与乡村项目产业结对子,“1+1”不仅大于2,还探索出了产业兴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的承办方,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谢小玲表示,将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聚焦产业,紧扣人才服务,与“三下乡”“七彩假期”等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深度融合,谱写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