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0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农业现代化

  赵玲玲 李英祯 卢依川

  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应多措并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育良种,筑牢农业现代化之“芯”。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位居农业产业链顶端,科技含量高,对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及竞争力等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种子产业仍存在部分品种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要加大育种研发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商业化种业创新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源和节水节肥节药新品种,推动“种业芯片”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种业联合攻关,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建良田,夯实农业现代化之“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水土资源的短缺。我国淡水仅占全球的5%、耕地仅占全球的9%,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世界水土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藏粮于地是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应运用科学原理和技艺改造中低产田,着重“改土补水”,加强南方耕地降酸改良和北方盐碱耕地压盐改善,提高黑土地耕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强化干旱半干旱耕地、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攻关,重点补上农田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地力和机械化装备的运用,保障耕地永续利用,保障农产品供给。

  壮主体,聚合农业现代化之“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应推动农业重点领域的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培育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激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强化高水平农业科研院校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领军企业,优化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建设。

  强设备,锻造农业现代化之“具”。持续改善农机装备,推进农机深松整地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变速拖拉机和电驱式精量播种机的量产应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供给新渠道,增加高值农业占比。聚集科技资源、聚焦重点产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及提升。加速集成创新,加强专用品种协同攻关,加快研发设施农业新技术和装备。针对不同区域,集成一批实用技术模式,发展戈壁农业、寒旱农业,建设现代日光温室和智慧植物工厂、都市社区园艺工厂,打造立体养殖设施和海洋牧场。 

  促转化,鼓动农业现代化之“翼”。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于实践,应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向发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畅通农业现代化的“末端神经”。扩大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农技员队伍,组建相近区域联合科技服务团,跨区域实施科技兴农服务,强化科技公益性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引领农业科技下沉基层。我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仍然处于低端,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建设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科技示范、组织和落地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着眼于延长、做强、优化产业链,打通农村产业“任督二脉”,释放科技延伸、拉动经济发展的外部效用,让产品变产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富裕。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