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声喧哗时,我们需要怎样的“通报”
——惩戒组团式“捡拾”现象观察(下)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随着时间推移,河南周口发生的哄抢药材事件渐渐褪去热度。但不得不说,在经历了一系列负面消息后,一些刻板印象正在形成。这其中,涉事通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稍有不慎,就会“火上浇油”。

  “村民抢药材事件”发生后,当地农业部门第二天就发布了通报,大意为村民误认为已收割完毕,遂进地捡拾药材,事后药材基本追回,种植户也表示满意。从通报中不难发现,当地没有将村民“捡拾”20余万元的药材定性为“哄抢”,反而用括号强调“捡拾”的习惯由来已久,遮羞意味很浓。如此“通报”,导致大量网友不买账,甚至引发“地域黑”。

  实际上,这是一个新情况。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农作物收获运走之后遗落田间的尾料,会被当作无主之物,任何人都可以捡拾收走。这个不成文的约定,也有利于不浪费粮食。但是,现在的农作物收获场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化收割遗落的尾料可能比过去人工收割遗落的更多,土地流转后其运营主体也跟过去分散性的小农户有了很大不同,过去普遍默认的潜规则,放到现在可能属于违法行为。通报不能“和稀泥”,要讲清道理,分清曲直。

  如今,网上和网下、国内和国外两个舆论场边界模糊、渗透融合,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部门通报如何化解舆情,是所有政府机关都要学会的“一招”。一篇合格的舆情通报,跟新闻稿一样,必须摒弃那些含糊不清,难以自圆其说的单向思维,而要以法律、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回应事件。

  舆情通报虽只寥寥数语,但要做好,并不容易。试举一例,前段时间,我省某县长督查途中无视村民拦路“告状”的消息冲上热搜,“内行”都知道,这样的舆情十分棘手。事发后,当地县委宣传部通报了事件处置结果,对当天县长行程以及为什么没有看见当事人等问题一一回应,并附上了后续进展。这样“有头有尾”的通报不仅将事件缘由交待清楚,还强调了政府重视当事人诉求的态度,值得借鉴。有时候,网友在乎的是处置态度。如若遮遮掩掩,没事也是有事;但如果坦坦荡荡,即便有事,也能让人感受到涉事部门的担当意识,从而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涉事部门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上要更用心些、更专业些,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