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郴
满室生香。
雪晴集书画室,高古质朴,有林下风致意境。这种地方,对于一个稍通文墨的人,会感觉被高贵包裹,茶香、墨香、檀香微醺中让人醉意朦胧,仿佛自己也高雅起来。
我立于一幅足有十多米辐辏的长卷前,凝神端详凤凰县当地一位书画家的书法作品。
作家范诚介绍,书画家刘鸿洲已年逾八十,质朴端方,内敛热情,因为草根,声名暂不能远足。
长卷所书内容是刘鸿洲先生自己的文章,三千多字,以楷书之。整幅作品,金钩银划,气息平稳,内力深厚,布局严谨,让人不能不膺服刘翁书功的结实。
凤凰因了沈从文,这只雏鸟才越长越大,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而最近几十年,又因了画坛怪才黄永玉,更将凤凰搅得风生水起。一江沱水,满城文化。两位巨子,光焰千丈!
沈黄叔侄的光焰虽可照亮凤凰,但有时又未免遮蔽了其他人的光彩。
刘鸿洲书画雅致俊朗,曲致有性,无论山水花鸟,古神今韵,自成风格,且为黄永玉嫡传弟子。
朋友介绍,黄永玉当年落难时回到凤凰,时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作为知青的刘鸿洲,却特地跑来探望落魄的黄永玉,并说,老师不要愁,我们就是砍柴也要养活您!
世危见真情。“顽童”黄永玉被感动得泪眼婆娑。这个乐天乐地一辈子的老头,记住了这个憨实敦厚的湘西汉子。
我再一次侧望身旁的鸿洲先生,他仍然是一派谦和,淡定,憨厚,既有君子之雅,又有田园之气,让我想起被称为“田园宰相”的王憨山先生,我们第一次相见,其情状,气味何其相似?
我又一次转身凝望沈从文的半身塑像。慈祥,温文尔雅。历经坎坷,但脸上见不出沧桑。此前,我在凤凰的文昌阁小学参观时,在一棵百年楠木面前驻足良久,怎么也想不到,一代文豪,当年被老师罚跪在这里时,竟是一个顽劣少年!如果说黄永玉小时候可以上屋揭瓦,倒是让人不觉费解。但沈从文举手投足,谦谦君子,慈眉顺眼,一派忠厚。这样一位敦厚的长者,实在看不出有顽劣的基因。
我思我索,恍惚间突听有人招呼,大家一起来合个影吧!
这是雪晴集庄主李文彦的声音。当年他和父亲李顺民,就是追随沈从文的脚步,由海南而来凤凰。他们当然看到此处的商机,看到此处发展的未来,但内在的,也许更重要的是,的确是有一种文学的情结,是对文学大家的仰慕。
李文彦不仅是一位儒商,更是一位文学的赤子。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文人的味道,那种对文学眷恋的执拗,那种行事的风格,那种充满理想色彩的追求,那种新奇又不失古风的创意,注重情感、情趣、情调,莫不铺满了文学的底色。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另一位朋友叶文智。
生活中,我们常见那种口若悬河、信马由缰的人,起初还让你刮目相看,久处方知是夸夸其谈而一事无成的论家。文智是言行合一,总能将他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是敢想敢干的行动派。他的每一创举,都搞出很大的动静。湘西,是他文旅布局谋篇、运筹帷幄的首创地。无论是飞越天门,还是棋行天下,总能让万众瞩目。事件虽已远去,但已成为这片山水厚重的文化积淀。
文化便是如此的深远,它如一根长长的丝线,牵绊你的灵魂,触发你情感的多种音符,弹拨出心中最美的歌曲。
雪晴集,就是被这种音乐缠绵,它沉浸在沈从文文学中,一楼一阁,一亭一廊,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被文化深深地干预,演化成一个湘行散记的园林,与其说它是民宿,倒不如说它是“文宿”。即便是一位对沈从文并不太熟悉的人,在此逗留半日,也会被它深深感染,知道了从文之于凤凰,有一种血肉不能分离、水乳天然交融的情愫。他是这座古城的文脉,是这片山水的灵魂。
我漫步于雪晴集亭阁廊桥、山道石栈,心想,这不就是对沈从文散文的沉浸式体验?几乎无一处不弥漫沈从文的气味,几乎无一处不是沈从文的符号。但唯一遗憾的是,整个雪晴集,缺了一点沈从文的真迹,哪怕是只字片纸的文稿,也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大师的体温。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一件旧事,当时我们一行文人来凤凰采风,住在一个较为简陋的酒店。叶文智闻讯后,执意要将我们换到他麾下的万寿宫。他在电话中言辞恳切地说,立马换过来,你们来我的万寿宫,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连夜搬迁,果然让我们一惊,万寿宫堪为当时凤凰住宿翘楚。它的精致舒适的确令人感叹。然而这还不是不一样感受的全部。
第二天晨起,漫步庭院,忽逢一微掩大门,好奇心促使,推门而入,晨曦中只见扎染布悬挂于高耸的梁柱之上,跌宕起伏,大开大合,一派旧时染房的气派。朋友中湘西人氏凌宇介绍说,这是凤凰的扎染,不输贵州蜡染。闻言,大家便对那染布投去别样的眼光,禁不住赞叹一番,称道万寿宫布局,有艺术的眼光,采撷住了凤凰民间艺术的瑰宝,其营造的意境,与众不同,别开奇境!
当大家正沉浸于扎染的欣赏中,忽听有人大声叫道,快来快来,这里还有好东西!待大家走过去一看,不由得暗暗叫好,玻璃柜中,居然展示黄永玉的数十幅真迹,虽多为小品,但其间洋溢的黄氏独有诙谐、幽默、智慧、变形、夸张、鲜明的特色,让这些小品大放异彩,叫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仅此一举,便让这小院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大雅大俗。凤凰的这个早晨,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有朋友认为,文化和旅游,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东西,前者是民族的灵魂与集体的意志,它自觉或不自觉渗透于一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中,影响你的行为规范,左右你的精神认同,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
好在文旅的融合,已成趋势,业界一批优秀的领跑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之于旅游,将是长久生命力的关键。人们知道,一篇《岳阳楼记》,让这座千年名楼,屡毁屡建,已为不朽,这便是文化的力量,经典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