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度·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缓解“看病难” 破解“看病贵” 着力“治大病”
——湘潭公立医院改革经验今年3次向全国推介的背后

    湘潭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小病不用去大医院。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10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受邀出席,介绍医改经验,回答记者提问。

  4月17日,全国卫生健康体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湘潭市委书记刘志仁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推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成效。

  去年,湘潭成功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今年,示范项目做法登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简报》。

  医改,犹如阵阵温暖的春风,吹进湘潭千家万户,让百姓健康更有“医”靠。

  1.小病不上大医院 

  穿着小马甲,骑着小电驴,背着健康包,穿梭在小区和楼栋间。这是湘潭市雨湖区昭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签约医生孙丹的日常。10月22日,她来到居民郭治安家中,为他检查身体,开展康复治疗。

  郭治安去年突发脑梗,右半身失去知觉,从此开启康复之路。“刚开始是去三甲医院康复,每次都要把他背上背下,他难受,我们也辛苦。”郭治安的妻子杨三元告诉记者,她家住在四楼,小区没有电梯。往返于大医院,不仅费用高,人也累得够呛。

  今年初,昭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向金凤入户走访时,向杨三元推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刚开始还有点不相信,社区医生水平怕不行吧?”郭治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签约1年。次日,向金凤与孙丹便上门为他开展针灸康复。

  “前面10多次针灸,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慢慢就有知觉了。”郭治安告诉记者,家庭签约医生每隔一天上门一次,扎针30多次后,他“又重新找到了感觉”。过去只能卧床的他,现在已经可以依靠辅助器具下床活动。“没想到基层医生这么专业!”郭治安决定,以后每年都续签。

  杨三元最大的感受是:“不用去大医院挂号、排队、等床位,康复治疗竟然这么简便!”

  湘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唐文静介绍,该市组建453支家庭医生团队,每支团队包含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专家等,为百姓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健康服务。目前,该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近80%。

  “小病找家庭医生看,大病家庭医生帮忙转诊。”湘潭市卫健委基层卫生科科长罗丹说,当家庭医生认为病人需进一步诊疗时,会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患者在指定时间前往对应医院即可。待病情稳定后,又再次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康复治疗。

  这样的“双向转诊”,不仅让偏远地区和就医不便的人群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也搭建了重点人群与适宜就诊科室的“快速路”。

  这背后,是湘潭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探索。

  在城区,由湘潭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4家综合医院、协同5家专科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联系24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集团内医疗、信息等一体化管理。

  在县域,推进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医共体内影像诊断、疑难病例远程会诊等全覆盖,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县级分级诊疗体系。

  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与湘潭市二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一方面,二医院将骨干人才下沉,为我们‘输血’;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医联体,帮危重病人走‘绿色通道’转诊,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来。”长城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袁友明感叹,医联体,联“医”更联“心”。

  目前,湘潭67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与二级以上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今年1至8月,该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9.06%,同比增加16.55%。湘潭先后成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市”“全国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等。去年,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排名全省第一。

  2.少花钱也能看好病 

  10月初,76岁的曹靖华因心悸心慌,到湘潭市一医院就诊。经多个科室仔细问诊,医生给他开了不到10元的药。

  “医生,我有职工医保,你们给我开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单。”曹靖华说。

  “您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我们会诊发现,您的问题不大。”医生告诉他。

  曹靖华半信半疑,遵医嘱按时服药半个月后,欣喜地发现,病情果然好转。“原来,不做检查也可以治好病!”曹靖华说,“简直有点不敢相信。”

  医院检查“瘦身”,与DRG付费改革息息相关。

  DRG付费起源于国外,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保部门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病人个体特征等,形成不同的诊断相关组,每个组确定固定的付费标准。医院如果用低于支付标准的价格把病看好了,结余部分奖励给医院;如果超过支付标准,超支部分由医院负担。

  “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止过度医疗。”湘潭市医保局支付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章奋强告诉记者,虽然参保患者医保支付方式、报销比例都没有变,但患者就医自付支出有望进一步降低。

  章奋强表示,过去看病按项目付费,有的医生就想多做检查、多开药,加重医保基金和患者经济负担。DRG付费改革,让医院、医保、患者三方共赢。

  “DRG不仅让诊疗行为更加规范,也激励医生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湘潭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刘雄祥说,如今,医生想方设法花更少的钱、更短的时间,帮患者把病治好。“科室刻苦钻研业务蔚然成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隧道技术’等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他介绍。

  然而,DRG毕竟是“外来物种”,中医难免“水土不服”。“拿锁骨骨折修复手术来说,以传统中医手法治疗,费用是手术治疗的80%,医保基金支付和患者实际支出费用明显降低。”湘潭市医保局局长马金辉说,由于DRG对中医操作病种支付标准较低,使得医院常倾向于选择西医手术治疗,导致出现“同病、同效、异价”现象,严重阻碍中医药传承发展。

  为此,湘潭大胆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简单来说,就是对具备手术指征,既可采取中医保守治疗,又可采用西医手术治疗的病种,在以中医诊疗为主,达到与西医同等疗效时,医保部门参照该病种西医手术病组支付标准对医院付费。去年,湘潭探索14个中医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10个中医优势病种按单病种付费。今年,该市整合调整为22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

  湘潭市2021年6月启动DRG实际付费,截至去年底,已有21家医疗机构纳入付费范围。湘潭市医保局数据显示:启动DRG实际付费至今,全市医疗总费用减少5.5亿元,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减少3.43亿元。去年,试点医院次均住院费用较上年下降700余元,平均住院日缩短2.15天。

  “少花钱,看好病”,这个患者最朴素的愿望,正乘着DRG付费改革的东风,在湘潭一步步变为现实。2019年,该市被确定为我省唯一的国家首批DRG付费改革试点城市,去年又“喜提”国家DRG付费改革示范城市。

  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做完心脏手术1年多的陈旺,如今通过有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以及定期健康监测,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他说:“湘潭市中心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去年,陈旺因心绞痛反复发作,住进湘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心脏冠状动脉三支及左主干严重狭窄病变,还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

  面对复杂病情,该院心血管内科立即牵头启动多学科诊疗模式,决定开展全市首例、国内先进的“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手术也能‘杂交’?”记者不解。

  “复杂冠心病手术,有外科搭桥和内科介入两种,二者各有利弊。冠脉‘杂交’手术,就是将两个手术结合起来,将多学科专家汇集成一个团队,实现‘1+1>2’的效果。”湘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黄浩波解释。

  手术中,心血管外科专家首先为陈旺实施“内乳动脉-前降支搭桥手术”,解除其心脏左前降支“险情”,使之恢复血流;随后,心血管内科介入专家再为他开展冠脉造影微创手术,在确保内乳动脉-前降支动脉通畅情况下,对其回旋支植入心脏支架,以恢复心脏正常血液供应。

  “手术很顺利,患者心脏的‘定时炸弹’拆除后,仅几天就出院了。”黄浩波介绍,这种冠脉“杂交”手术,对医院设备和医生技术要求极高,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和医生开展。

  疑难复杂病例,是检验医疗救治水平的“试金石”。过去,湘潭患者看大病、治难病,更青睐于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大医院。如今,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成为越来越多湘潭市民的选择。

  这背后,离不开湘潭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刘志明,我国首批中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导师,被誉为“国医大师”。2020年,“国医大师”刘志明传承工作室落户湘潭市中医医院,其本人受聘为湘潭市中医药发展终身技术顾问。工作室落户3年来,刘志明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示范坐诊、讲学传承、科学研究等,为湘潭培养出一批“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

  周宏灏,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我国遗传药理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开拓者。去年,周宏灏院士湘潭研究所落户湘潭市中心医院,着力打造药学临床服务和科研创新高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院士级”医疗服务。

  通过人才支撑,湘潭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已累计培育132名“莲城医卫名家”和骨干人才。去年,该市市域内就诊率超90%;今年,5个专科获批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

  ■短评

  医改,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彭婷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小病拖、大病扛”到分级诊疗,从到外地看大病到优质医疗资源就在家门口……一项项暖心的医改举措,让百姓生活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逐渐成为现实。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键要落实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价值导向,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医疗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等,努力满足百姓多样化、个性化就医需求,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