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条件”,并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就是其中之一。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须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在信息量超大、不同文化碰撞加剧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尤应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其一,重视国际传播内容的选择。应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积极参与国际热点话题探讨与传播,注重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和价值观引导作用的内容。比如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让受众得到更丰富、更多元的信息。其二,加大海外受众市场调研。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加大海外受众市场调研,了解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状况。其三,鼓励公众参与传播内容创作。在信息时代,网上内容创作生产是向外界传播观点、价值观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公众的参与尤其是民间自媒体的参与,能够提高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丰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达,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比如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古法风格”发布原创美食视频,向世界讲述了真实质朴的中国故事。
秉持开放包容,拓展与海外新闻机构的合作空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传播的需求日益增长,应积极推进我国媒体与海外新闻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传播环境。其一,加强中外新闻机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交流会议、研讨会、开展联合采访等形式,邀请海外新闻机构代表来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新闻组织和机构的活动,与其加强合作,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比如中国记协组织“二十大后看中国·走进内蒙古”中外记者联合采风体验活动,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的中国风貌。其二,探索多元化合作形式。比如湖南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交往关系,持续开展大量中外文化交流项目,已连续多年承办全球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竞赛,组织数十批次外媒采访活动,让海外受众通过他们的镜头和笔触感受湖南发展、体验中华文化。其三,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积极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大力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设立奖学金、交流项目,鼓励海外优秀新闻从业人员来华学习工作。
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途径。当前,应强化新兴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有效提升对外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比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机构正积极推动数字新技术在全球传播领域的应用;央视网与华为、电信等知名企业合作,引入“5G+VR”和“5G+4K”等前沿技术,实现了4K信号在海外的实时回传直播;湖南加快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并通过引入AI修复和AI上色技术,完成了《雷锋》《国歌》《秋收起义》等经典红色电影的4K修复;杭州亚运会大量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裸眼3D、互动多媒体等技术,成为集高效组织、智能体验和信息传播于一体的国际盛会,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发挥海外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Tik kok等海外社交平台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应争取使其成为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多在海外社交平台常态化发布正面、真实、有吸引力的内容,吸引更多国际用户的关注和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