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福地怀化 开放高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方九苓 七出靖州
——靖州茯苓产业崛起的“密码”

    茯苓加工贸易中心。

    (本版图片均由陈俊铭、刘杰华 提供)

    茯苓药品。

    “靖州茯苓”品牌广告语发布。

  赵志高 刘杰华 钟屿右 罗艺瑶

  “我们的产品在四川、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还在源源不断收到来自各地的订单。”10月12日,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焕国看着手中厚厚的一叠订单笑呵呵地说道,“咱们靖州茯苓之所以能做大,跟先辈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务实者的创新思维、政策的支持牢牢交织在一起!”

  近年来,靖州大力推进“一园一平台两基地三区四中心”和“九大体系”建设,促进茯苓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功创建茯苓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及其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入选国家发改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靖州茯苓产业集群获评“湖南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十方九苓,七出靖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田连钊喜笑颜开地说,中药十个药方,有九个要用到茯苓,其中全国70%以上的茯苓来自靖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是全国茯苓产业的重点县,有“中国茯苓之乡”美称,“靖州茯苓”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以“传承”为先

  继往开来

  “大家看,土壤已经开裂,苓皮已呈棕褐色,苓体还没白色裂纹,证明茯苓刚好成熟,可采收。”近日,在靖州渠阳镇三和村马园中药材基地的茯苓种植技术“田间课堂”上,一位头发乌黑、气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者蹲下身子,三下两下扒开一处裂开的土层,一个棕褐色的“土疙瘩”呈现眼前。

  这位老者名叫王先有,是靖州有名的“茯苓大王”,他手中的“土疙瘩”就是茯苓。

  王先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幼年时患上了当地人称的“水肿病”,幸而一位同村的村民送来两块巴掌大小沾满泥土的茯苓,炖熟后吃下身体才有了明显的好转。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茯苓的种子,这一生便与茯苓结下了难解之缘。”王先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道,“要不是那‘土疙瘩’都不知道怎么办。”

  靖州气候暖湿,降雨充沛,松木茂密,为茯苓在这里安家落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自有史料记载以来,茯苓作为珍贵的中药材,都是野生存活,珍贵难寻。

  小学毕业后,王先有跟着父亲与兄长一起在家务农。“要是能够人工培植茯苓,那能救回多少人的命啊!”带着梦想,王先有农忙间隙便与兄长一起上山挖野茯苓,砍松木捡松枝回家,搭棚子挖地窖,去外省学习菌类栽培的方法,提高茯苓培植技术。

  1972年,王先有用废旧的木材等原材料继续种植茯苓。第二年,他终于大获丰收,采收了3吨多鲜茯苓。从此,王先有对人工栽培茯苓信心大增,随后创办了茯苓菌种厂,他的茯苓事业开始大步迈向前。

  沿着王先有的足迹,在靖州从农村到县城,有近2万余户5万余人从事茯苓茯苓科研、制种、种植、加工、销售相关工作,人均增收5000余元。随着茯苓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靠着“土疙瘩”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创新”为首

  万象更新

  “我们精心挑选的5株茯苓菌种经过15天的太空遨游,今天上午8点已经回到地球,届时我们将开展育种试验,培育、筛选出最好的菌株!”

  2013年6月26日上午8时许,王先有精心挑选的5株“湘靖28”茯苓菌株通过神舟十号送上太空后,利用宇宙空间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等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历经航程980万公里,“湘靖28”茯苓菌株顺利回到地球。

  “太空种子”回到地面之后,经过3年的反复筛选、淘汰和稳定化试验,太空茯苓表现优良:长势更快,形体更大,表皮更加细腻、光滑,甚至抗病能力都有了提高。

  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忆钢介绍,从“太空育种”开始,靖州茯苓从刀耕火种,到规模种植;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靖州茯苓,在“科创森林”里,一飞冲天,创下了“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的美誉。

  “公司每年投入500万元进行科技研发,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1项,国家及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今年7月,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朝东说道,“企业入园以来,已成长为一个集团公司,年产值达到12亿元,成为怀化市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

  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的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攻中药防治肿瘤和植物免疫产品的现代生物高科技企业,主攻茯苓等中药材种植、研发和深加工,目前拥有3条智能化生产线,每天能生产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10万盒。今年,该公司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正在建设茯苓系列医药健康产品生产线,扩大大健康产品的生产规模。

  靖州茯苓产业搭乘创新“快车”,硕果累累。茯苓多糖口服液获“国药准字”和“国食健字”,顺利通过GMP认证;“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全国独家;“茯苓多糖抗癌针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重点科技专项。110余个“茯苓面膜”“茯苓饮”“茯苓酒”“茯苓粉”等保健品、食品和美容化妆品,搭乘RCEP快车漂洋过海,远销东盟各国。

  创新,靖州茯苓产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蓄势腾飞。

  以“融合”为要

  布局谋篇

  “今天天气很好,听说这里有条网红公路,特意跟朋友开车过来打卡。”打卡马园中药材示范基地的游客吴丹开心地说。

  在马园中药材示范基地,干净整洁的道路沿着青翠的群山蜿蜒起伏,只见蓝天白云下起伏的山丘,满眼绿意,茯苓、玉竹等中药材分片区标准化种植。游客行走在绵延不绝的公路上,时而驻足休憩,时而拍照留念,尽情沉醉在美景之中。

  近年来,靖州着力做好“产业+旅游”文章,促进产旅融合发展,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努力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奋力开创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局面。

  目前,靖州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6.8万亩,在20余个省建立200多个茯苓种植基地,实现“中药材+林下经济+科研科普+休闲康养”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此外,为了把“中国茯苓之乡”的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靖州将美食、美景、非遗、民俗、曲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打造多元、优质文旅大IP,以湖南省首个茯苓文化与展示科普基地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系列平台,激活“茯苓+文化旅游”的一池春水,打造了靖州茯苓产业的“升级版”。

  以“开放”为线

  展望未来

  “我觉得回到故乡创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不仅让我们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也为靖州茯苓产业品质的提升和改造奉献一点点力量。”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焕国乐呵呵地说。

  靖州地处湘、黔、桂三省(区)区域中心,包茂高速、靖黎高速和焦柳铁路、规划建设中的兴靖永郴赣铁路交汇于此,经济辐射周边18个县市,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近年来,该县县委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茯苓,在突出基地、园区、市场、科研四大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强化政策扶持,按照“政府搭建园区平台,园区培育龙头企业,企业链接基地农户”的思路,吸引“归雁”返乡创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李焕国便是其中一员。

  李焕国带着他的“茯苓梦”,入驻靖州产业开发区茯苓科技产业园,成立了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配备建设现代化茯苓加工厂和生产线,主要从事茯苓菌种、茯苓加工及茯苓贸易全产业链发展。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李焕国的茯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海外市场,他的茯苓事业也越来越红火,让更多人看到的靖州茯苓事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靖州这片沃土上已经培育了茯苓规模企业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进一步延伸了茯苓精深加工。

  靖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最大的茯苓加工交易中心、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已研发出茯苓药品、食品、饮品、美容等精深加工产品110多种,每天从靖州交易出去的茯苓在200至400吨,一年下来的茯苓交易量达8万吨,约占全国的70%以上,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6.8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6.7亿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