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张永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批判吸收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匠,非常重视并善于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其“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从“人类知识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思想理论的“典范”特质,决定了其与许多民族的历史文明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契合性,从而能够武装全世界的无产者,“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实践证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气度格局是其变化日新而又有本有源、绵延不绝的可大可久之道。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时代不同,来源也不同,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理论品格,在理论胸襟和文化格局上深度契合,这也是它们能够融合相通、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新时代,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共同理论品格和文化气度,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一方面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我们的理论。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