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将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对立起来

  邓志强

  “文化反哺”,是1988年社会学家周晓虹提出的中国代际关系的本土化概念,是反映社会变迁下代际关系变化的叙事议题。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青年的文化反哺被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文化反哺是对“文化代代相传的规律”的颠覆,夸大文化反哺的影响,贬低文化哺育的功能。然而,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均是文化传递的方式,文化反哺并未否定文化哺育或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莫将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对立起来,既要重视文化哺育,又要关注文化反哺。

  正确认识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的关系。从社会化视角来看,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均是社会化过程,只是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发生了变化。文化反哺是年轻人向年长者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向社会化”。而文化哺育是年轻人学习人类历史积累的文化成果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正向社会化”。从文化传递视角来看,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均是文化传递方式,只是文化传递的方向不同而已。文化哺育是亲代对子代进行教化和教导,文化传递方向是由父及子。文化反哺是子代向亲代传递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等,是青年亚文化主动影响主流文化的过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哺育。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从未间断,炎黄子孙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下,不断成长成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哺育。一是从小抓起,为青少年种下传统文化基因的种子。文化哺育要抓住青少年好玩和好奇的天性,开发文化综艺节目,打造创意文化产品,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创新方式,吸引年轻人关注与体验。如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构建兼具艺术观赏、文化教育、科技互动的虚拟场景,让青少年全方位沉浸式地体验。三是做“结合”文章,走进年轻人日常生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技术赋能,走进年轻人的网络生活空间,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活起来、火起来。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乐体验项目结合起来,打造特色主题公园,让青少年在游玩中体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反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文化反哺可以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拓展新内涵。年轻一代通过文化反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有效链接传统与现代,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相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大胆创新形式。年轻一代通过文化反哺,为传统文化添上“创意引擎”,创造出更适应当下受众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穿在身上、挂在嘴边,让“国潮”火爆盛行,让“国服”引领风尚。探索运用新技术。青年考古工作者、青年古建修复师、青年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艺术、手工艺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呈现出来。在抖音,2022年非遗领域创作者近七成为青年,每天直播超千场;黄梅戏、花鼓戏等专业院团的青年人才纷纷登上“云舞台”,覆盖超三百种戏曲。利用好新技术这把“钥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巧妙结合,打开文化创新空间。

  文化反哺与文化哺育是统一的,两者是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递方向。文化哺育是文化反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文化沉淀的沃土上,文化创新之花才能绚丽绽放。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教授,湖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本文系2023年共青团中央课题“新时代党、团、队衔接育人的创新机制研究”(23JH032)的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