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李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总结好中国历史经验与当代经验,提升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极为光辉灿烂的历史,开创过一个又一个繁荣盛世,创造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回答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为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明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伟大历史实践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立足当代实践的基石。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更好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既有整体性的原则遵循又有各个领域的重要任务,既有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又有各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开展了一系列标志性文化工程,实施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加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和阐释工作,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阐释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深厚土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智慧。

  秉持开放包容,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加快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文化的开放包容。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突出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秉持开放包容,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实践证明,“两个结合”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中,“第二个结合”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我们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新的文化土壤。

  秉持开放包容,必须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所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而且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这种新型文明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强调包容开放基础上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体现了“多元”和“不同”文化、文明的包容与融合。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建和平美好世界。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基本遵循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文化空间。

  坚持守正创新,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正”,就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就是坚持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坚守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特质。“创新”,主要就是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途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提升对历史文化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高度,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握好前进的航向,加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度。

  坚持守正创新,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充分把握创造创新主动,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更宏大的视野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