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珂
八卷本《向本贵文学作品集》出版之际,恰逢我应邀到怀化广播电视台参加《阅读沅水》电视访谈节目的录制。录完节目,我给定居怀化的他打了电话。听到我的声音,向本贵十分欣喜,相约晚上一聚。
向本贵既是我的沅陵同乡,又是我有着三十多年友谊的良师益友。自我在北京做记者采访第七届全国文代会与他一别之后,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未曾谋面。此次相见,悉知他虽年事已高却依旧笔耕不辍,甚是感慨。
向本贵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怀化市作家协会主席。从事文学创作四十余年,发表文学作品800余万字。其作品以乡土为背景,以乡亲为原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其创作始终关注底层民众的命运和生存状况,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异常繁荣的时期,当年生活在沅陵的文朋诗友常聚在一起谈文学谈理想谈人生。其间,我结识了在某乡政府做文化辅导员的向本贵。几年后他因多次在文学期刊发表短篇小说,被调入县文化馆负责《沅陵文艺》的编辑工作,我们的交往日益频繁。
我在外省上大学时,向本贵又从沅陵调入怀化地区文联《雪峰》编辑部。见面的机会虽少,彼此却书信不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向本贵创作的丰收时期。他不仅发表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还相继出版了《盘龙埠》《凤凰台》《苍山如海》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苍山如海》荣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被评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十部长篇小说之一。2001年,《苍山如海》又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摄制播出。
向本贵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他出生于1947年,青少年时,正处于无书可读的年代。只要听说某人有书,他总是想方设法去找去借。有次为借阅一部无头无尾的长篇小说,他独自走了二十多里山路。阅读量的增加,让他也萌生了创作的念头。他至今记得自己发表在《文学月报》上第一篇题为《三大金刚》的短篇小说,正是因为这篇处女作,让他走上了文学之路。
进入城市后,他意气风发地边读边写,铸就了自己的文学人生。至于读书心得,他坦言要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读后使人获益匪浅。
《向本贵文学作品集》,收录有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17部,短篇小说12篇(组),共计294万字,多为获奖或被各类选刊转载的作品,代表了他四十多年来在文学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读向本贵的小说,总能感受到这位从湘西底层走出来的苗族作家深厚的民间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始终以热切、深沉的目光关注着中国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命运浮沉,与他们共同承受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心灵震荡和灵魂裂变。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征用土地,举家迁移,已成为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关乎农民的生存和家园问题。长篇小说《苍山如海》和《两河口》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主题。《苍山如海》围绕某山区兴建水电站进行大规模库区移民搬迁展开故事。小说以广阔的视角对上世纪90年代的乡土中国进行审视,对正处在急剧文化嬗变中的中国当代农民的命运寄予了深切关怀,塑造了一大批当代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两河口》讲述的则是龙坪县一个名为两河口的村子,接到市里通知:决定在该村办一个大型商贸物流中心,村里的三千多亩水田和旱地要全部征用,两千多口人必须搬迁出去。讲述中,作家用理性的目光审视问题:农村土地征用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措施,但关键在于征用的方案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否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